“非遗”命运亟须关注
东南网9月2日讯(福建日报)西山纸头顶“非遗”的光环,却由于作坊的入不敷出难掩窘迫的一面。
这个大山深处的作坊,简陋而老旧,工作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刘师傅的家人。说是开放给游人参观,可一年中来的人寥寥无几,更别提旅游门票对作坊的补贴,何况门票的收入也不见得有用来改善作坊的条件。
以旅游带动“非遗”的发展是好办法,可是是否有效还要看当地是否具备吸引足够多游客的条件。
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能得到保护,如果由传承人来守护,必然需要一定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这个政策应当有效,有被实施。
西山纸就地取材的原则,决定了作坊建在物质条件并不理想的大山深处,能否考虑将其搬移而进行一定的运费补贴?龙栖山的自然保护区作为优良的旅游资源是否能进一步被开发?
“非遗”的保护和发扬更离不开每一个人,正如冯骥才先生曾写道:“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
唤起民众的意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实践队的伙伴们能做的,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身边的“非遗”正处在窘迫的境遇之中,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失落的手工造纸工艺,让西山纸能够恢复应该属于它的生命力。
其实不只是西山纸,其他的诸多“非遗”的命运也亟须关注重视。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