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安溪县竹藤编技艺榜上有名,正式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以“技艺精湛、别具匠心、返璞归真、品类齐全”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业界人士表示,在非遗传承发展艰难的当下,安溪竹藤编不仅入选国家级非遗,还成为安溪紧随茶业之后的第二大民生产业,其经验值得思索和推广。
首创“藤铁工艺”新艺种
安溪竹藤编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同时,它与安溪乌龙茶的发展息息相关。安溪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有安溪乌龙茶就有竹藤编,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等,千百年来也是竹藤编的。”
“用竹编制生产生活用具,是盛产竹子的南方省份普遍的生活习俗。但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竹编,安溪在全国开创先河。”安溪竹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溪竹藤编技艺传习所”创建人陈清河介绍,1971年,安溪在全国率先设立竹编车间,与省进出口工艺品公司挂钩定点,很好地解决了销售问题。短短几年,就成为全国、全省竹编工艺品出口生产的重点基地。
1984年,安溪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创新引入藤的元素,竹藤编工艺业迎来新一轮发展。而到了1991年,安溪在中国首创“藤铁工艺”新艺种,成为中国“藤铁工艺”的发源地,当“刚柔并济”的火花进入产业——用坚硬铁条与柔软藤丝相结合做出的藤铁工艺产品一经问世,即成为国际市场的潮流时尚。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安溪藤铁工艺已经走进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餐厅、酒吧和公园。”因应形势,近年来,安溪又拓展内涵外延,将藤铁工艺业提升拓展至家居工艺产业,国内和国外市场两手抓,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安溪已拥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417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者12万人、年产值40多亿元,成了安溪第二大民生产业。
产业反哺非遗传承发展
目前,安溪竹编工艺已经走出了一条由竹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同样是非遗,安溪蓝印花布却已濒临失传。一兴一衰的比较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命题更为凸显。
在陈清河看来,非遗要传承发展,决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单纯的保护,无法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必然注定是短命的”,因此必须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他结合安溪竹藤编发展历程说,从体制到材质,从产品到市场,安溪竹藤编一直在创新中裂变,在变化中摆脱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
发展壮大一个行业,还需要优秀的后继者。正是近50年两三代人的传承发展,安溪才一跃成为中国藤铁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