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师信俗发源于安溪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流布于闽、粤、浙、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区和国家,形成了一个逾1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
自古就有一句俗谚,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到清水岩旅游,既可以饱尝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又可了却烧香礼佛的意愿,可谓一举多得。
清水岩位于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城关西北16公里处的蓬莱山。景区总面积11.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3米,是一处以清水岩寺为主体,以清水祖师文化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清水祖师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清水岩及“帝”字形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版《清水岩志》记载,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自幼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又称麻章上人,为北宋名僧。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农历正月初六诞生于永春小岵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仙逝,享年六十五岁。据宋政和三年陈浩然撰《清水祖师本传》称:“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广造桥亭、多植竹木、祷佛弭灾,足迹远及汀、漳,声名广披闽南。正是“祖师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乡人必恭抬佛像,求祖师法除;每遇亢旱,乡邻以至府县官员,也必迎请佛像,祈雨驱灾。民间赋予清水祖师神奇甚至神秘的色彩,奉为神灵,加以崇拜。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八字纶音,享誉至极。明末清初,清水祖师信俗随安溪移民传入台湾,据有案可考的记载,现在台湾清水祖师庙98座。
清水祖师信俗因千百年积淀,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祭祀类和卜签类,祭祀类主要是清水祖师迎春绕境(巡境)活动,清水祖师逝世后成为安溪崇善里的境内主佛,其偶像常被善信抬迎下山巡境、医病、袪灾、禳福。春节过后,清水岩周围各乡便纷纷举办清水祖师迎春绕境活动,相沿成俗,善信们叩请恩主下山绕境,寄托驱邪镇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里社和平的祝愿。迎春绕境活动有卜期、拈“大旗”、选“春官”、掘“大旗”、开香、“落座”、请“三忠火”、献茶花、换衫换轿、仪仗队、“等敬”、接头、供斋、做牙等程序,习俗沿袭历史悠久,盛况甲于泉南,影响及东南亚。祭祀类活动还有请神(分炉)、请火(谒祖进香)、除夕守岁祈福法会和清水祖师寿诞祭典等。卜签类主要有抽签问卜和结佛缘等,抽签问卜属于占卜范畴,清水祖师的卜签分问事签和药签二款,灵签有五十签,诗文皆为五言绝句,每支签诗都有一个历史典故,中含哲理隐喻,互为辩证,可作多种解释。有谋望之事祈求清水祖师赐福,谓之“结佛缘”,须诣庙进香朝拜,以示虔诚,清水岩灵应如响,有求必应。清水祖师信俗历经数百年的变革,经信众不断发展创造,除了一般敬神礼仪之外,还创造了清水祖师迎春民俗,相传始自宋代,盛在明清、民国,一直延续至现代,历史悠久,充满着民间风俗色彩。
清水祖师信俗经千百年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于祭祀类的迎春绕境和卜签类的药签,信众广泛,祭祀活动中具鲜明的民俗性,并寓有民间的文化诉求,参与者众。祖师信俗历时900余年,历史悠久,涉及诸多艺术门类,伴随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阵头,神像的轿舆镂雕精致,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祭祀活动别开生面,庄重、热烈,是影响广泛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其药签中蕴含有祖国不可多得的中医药宝贵遗产,故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清水祖师信俗在闽台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两岸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文、同地、同缘、同信仰的情缘见证,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信众前来朝圣、观光旅游,对其信仰地清水岩的开发,清水祖师信俗又具有庞大的旅游市场经济价值。清水祖师羽化为神后,各地信众纷纷到祖庙“分炉”回各自居住地建庙供奉,清水祖师信众遍及闽、台、粤、港、澳、浙及东南亚各地,其信俗影响深远。“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旧志记载:“清水名山,发源于西北,逶迤而南,至竹塔一耸,跌下蜂腰,曰彭格,突兀峻绝。分为两翼,左翼至凹峰草店,右翼展于东偏祈雨坪。当中为大师绀室。由西南转东北,形如狻猊播弄碧空。殿内有大孔曰‘狮喉’,殿下两阶曰‘狮唇’。觉路为带,觉亭为毬,西凉伎所作皆肖。”岩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原名张岩山,因岩上岩石壁立、泉水清洌,风景秀丽,于元祐七年(1093)改名为清水岩。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扩建、重修达二十多次,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颇为兴盛。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遗迹均系元、明、清构筑,体式基本保持原貌。
岩宇依山而筑,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释迦楼;左右翼钟、鼓楼;檀越厅、观音厅、芳名厅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迭回护,从远处一看,外形犹如“帝”字,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从清水岩顶俯视前瞻,“雄狮舞毬” 之形胜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岩宇四周现存历代文物古迹66处,其中宋代29处,元代2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恢复的23处。奇观异景点缀其间,其中宋代文物《岩图》碑,堪称举世无双的文物瑰宝,弥足珍贵。
清水祖师是北宋名僧,他一生“利物为本、济人为志”,造福百姓,留下了许多关于修桥造路、行医济民、祈雨祛灾的美丽传说,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形象,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八字纶音,享誉至极。近千年的香火传承,使祖师信仰誉满海内外,远近各地纷纷塑像立庙,分炉建寺,争相崇奉。如今,清水岩分炉遍布东南亚、台湾及世界各地,仅台湾就有清水祖师寺庙将近300多座,信众近千万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台湾岛众庙宇之前列。每年到清水岩祖殿进香拜谒、寻根览胜的台胞和侨胞数以万计。
【代表性传承人】
谢金盾 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安溪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清水祖师信俗代表队性传承人,安溪清水岩寺住持。1978年随父谢连珠(即自幼出家于清水岩寺、后任清水岩寺住持的释真珠)学习清水祖师信俗及佛教等相关知识,从事民间佛事活动,后又通过函授学习方式毕业于四川空林佛学院初级班。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能熟练掌握清水祖师之迎春绕境、请神、请火、祈福法会、寿诞祭典、抽签问卜、结佛缘等信俗活动知识与技艺,长期从事清水祖师信俗的活动和传播工作,曾被授予“泉州市宗教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随同清水祖师民俗文化参访团赴台访问交流。同时还能够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收授学徒10多人,将自己所掌握的清水祖师信俗等知识与技艺传授于他们。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