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石狮蚶江的闽台对渡习俗,是一项独特的端午节民俗活动。
蚶江位于石狮市北部的泉州湾南岸,明清时期,蚶江是大陆与台湾通航通商的中心码头,特别是清政府诏令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后,海上交通贸易繁荣兴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在蚶江设正五品海防官署,统辖泉州一府五县的对台贸易。矗立在当年海防衙门遗址的嘉庆十年(1805年)《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又称“对渡碑”,是海峡两岸对渡通航的历史见证。碑文称:“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蚶江有郊商百余家,对渡船只300余艘。《蚶江志略》载:“竞舟泼水是蚶江与鹿港人端午节同江活动的特殊风俗。”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交融情谊,互祝吉祥。
海上泼水 (记者 张九强 摄)
海上泼水 (记者 张九强 摄)
蚶江闽台对渡习俗见证两岸商贸兴盛,关系变迁,习俗相同,文缘相续。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清廷禁止与台湾通航,两岸各项活动被割断。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两岸恢复贸易往来,就有了对渡习俗。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与澎湖,蚶江与台湾对渡从此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往来逐步恢复和发展,端午蚶江对渡民俗活动又得以复兴。
天气较冷,可小伙子光着膀子照样泼得欢。
泼水节上,成千上万的群众在岸边期待能上船泼水。
(记者王昆火 王柏峰 摄)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每逢端午节,晋江两岸赛龙舟热火朝天,而位于泉州湾的石狮蚶江常有风浪,不宜举行赛龙舟,而独创了别开生面的“竞舟泼水闹端午”。当天,蚶江与台湾鹿港两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同江竞舟追逐泼水,人们视此水为“圣水情雨”,可驱邪消灾,祈求吉祥、海上安宁,寓意为人与船大洗礼。这血浓于水的“海峡同乐泼水欢”民俗活动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仅此一绝的民俗活动。除泼水外,两岸同胞还有一些共同的祭祀活动,如采莲(嗦啰嗹)、祭江、放水灯、祭五王爷以及灯谜竞猜、南音游江等活动。
王爷信仰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习俗,五月初五是“五王爷庙”王爷生日,这一天,蚶江和台湾多个地方都要举行“放王爷船”仪式。传说曾经有台湾船在大海中迷航,幸遇蚶江答老大的“金再兴”号导航脱离险境。后来台湾船来蚶江答谢,蚶江无人姓答,只有五王爷庙有位答王爷,也只有五王爷庙有条“金再兴”号王爷船。从此每逢端午,蚶江就要举行“金再兴”号王爷船巡海仪式,祈求保佑海上行船平安。王爷船没有遥控装置,仅凭小船上的构件,顺潮流出海,又顺潮流返回,使这种民俗活动,平添几分神秘感。
据传,采莲(嗦啰嗹)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歌词“嗦啰嗹”是古越人避邪驱灾的咒语。从五月初一起,人们抬着敬奉在“忠仁庙”的木雕龙头,吹奏唢呐,走村串巷,挨家挨户“掸尘”,口唱“五月初一闹葱葱,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嗦啰嗹哪”,希望驱邪消灾,吉祥平安。端午节这一天,采莲队伍将龙图腾拥迎到蚶江与鹿港对渡的古渡头或郑成功水操寨上,举行隆重祭江仪式,宣读祭文,朝拜海神,祈求海上平安,一帆风顺。并表演各种民俗歌舞,以庆昇平。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见证了历史上的闽台两岸关系变迁和商贸的兴盛,对研究两岸关系、国家统一、民族认同有重大意义。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见证了闽台两岸文缘相续、习俗相同,石狮蚶江、台湾鹿港文化同属闽南文化的范畴,习俗风情相近,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的蚶江港石湖码头已经是国家一类码头,两岸往来的船只不再是舢板,而是大货轮,海上玩泼水,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闽台对渡影响深远。“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