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永春县志》和《陈氏族谱》记载,隋灭陈,至德陈后主叔宝(583-586)之太子“陈镜台”,携二个胞弟及宗族,引部属大批兵将,其中包括皇室的乐师、舞伎及画师等全套宫廷百工人员进入永春避难,他们发扬了纺织、造纸、竹片编织的优势,制作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随军的宫廷画师把中国画技巧与竹编技巧结合创造出纸织画。《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纸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袒笔记跫画相类”。永春纸织画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编织工艺,色彩淡雅,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独具艺术魅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老艺人黄永源先生著有《纸织画旨趣》一书传世。
“泉州十八景”纸织画作品
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指导小学生编织纸织画
据史书载,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作坊,至盛唐时,已有9家专营作坊,还出现了不少称赞纸织画的诗文,当时的永春三绝:“桃陵公之书法、翘松之诗词、贵亭之纸织画”(贵亭是当时知名的纸织画作坊),延续近千年。永春纸织画早在宋代时就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人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一书中记载,明代奸臣严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清人杨复吉《梦兰琐笔》中曾有“闽中永春州织画”的记述。
永春纸织画首先是在宣纸上作画,纸织画的绘画是从中国画当中发展出来的,但它和中国画比较,绘画用笔下墨、颜色不一样,色彩要浓,层次要分明,轮廓要突出等等。而后是裁,用特制的小刀裁成不到2mm左右的经线,另用宣纸切成同样宽度的纬线,每裁一条都要平行、一样大,要苦练裁功。再者是编织,把裁好的画放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编织,要控制力度,还要掌握气候变化,讲究经纬交织和编织技艺,把绘画与编织融为一体。最后是裱褙,裱背时要注意保护好纸织作品,否则前功尽弃。纸织画的特点是朦朦胧胧、色彩淡雅,强调光线跟景物的变化,很有立体感。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远观则缥缥缈缈,如有一层薄纱覆盖。古人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永春纸织画:“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
纸织画制作也成为一种艺术展示 (铭珊 德纯 摄)
学生记者争相采访纸织画师傅
永春纸织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福禄星寿”、“皆大欢喜”、“白鹤朝天”、“嫦娥奔月”、“木兰从军”、“十八罗汉”、“寿图八仙”、“八骏马”、“鸳鸯戏水”、“八仙过海”,乃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的故事人物等等,从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永春纸织画著名艺人周文虎创作的百米《中国古典万里长城图》,获得国家金奖,1998年创作的百米《百虎图》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两幅作品还分别获得“吉尼斯世界之最”和美国“名人世界之最”。
永春纸织画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渊源久远,在永春民间曾有“指头一响,黄金万两”的传说,历代的纸织画艺人严守技艺秘密,“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永春纸织画融绘画与编织于一体,是朦胧的工艺画,像覆盖一层丝巾,似“十字”布锈,经纬纵横,朦胧隐现,如隔帘赏月、雾中观花、纱前看人、如雨如烟,让观赏者浮想联翩,心旷神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永春纸织画多被全国各类博物馆收藏,故宫博物院里仍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画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纸织画历来备受人们青睐,作为艺术品悬挂在热闹的厅堂、点缀于幽静的书房,或作为喜庆吉日如祝寿、贺婚时馈赠亲友的珍贵礼物。永春纸织画已经走出国门,先后被选送到40多个国家展出,并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使者”。“永春纸织画”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周文虎 男,汉族,1938年3月出生,泉州永春县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师承永春纸织画大师黄永源,五十多年的刻苦研究,在采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突破性创新传承纸织画艺术。他制作成功《中国古典百米长城》纸织画、《百米百虎纸织画长卷》《百米五百罗汉长卷》纸织画。并用拼方形式,织出题材广泛、色彩丰富的多种图案。还能巧织双面图样,用于大厅陈列和屏风装饰。其制作的纸织画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多项大奖,并获省博物院、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创办了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培养了7个子女为纸织画传承人,举办纸织画技术的培训班,聘请画家指导学员绘画技术,提高纸织画制作水平,为纸织画的传承尽心尽力。
李自杰 男,汉族,1946年10月出生,泉州永春县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出生永春纸织画世家,自幼酷爱金石、书画、镂刻等艺术,1957年随祖母周仁学习纸织画技艺,继承了家传纸织画传统又有突破、创新,其纸织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运笔独到,裁工编织精细,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等展览获奖。1982年成立神州纸织画院,致力于纸织画技术研究,改进纸织画制作方法,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从艺至今创作纸织画近二万幅,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多种媒体的高度赞赏。除传艺于自家子女十多人外,还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以及永春、晋江、台湾等地传授纸织画技艺,并多次为学生举办纸织画制作课程讲座,让纸织画技艺广泛传播。
方碧双 女,汉族,1969年10月出生,永春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师从兄长方永宗学习绘画、裁剪、编织、裱褙等纸织画技艺,熟练掌握纸织画各流程技巧,并注重民间艺术的研究、创新,精心编织,成功地织制出每平方米一百目以上的超细作品。自行研制出平行式提线卷织机,采用现代科技手法制作了长卷、中堂卷轴、装框壁挂、双面屏风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艺术精品,其纸织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频频获奖,并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德国等地办展,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名人收藏,深受好评。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传艺,已先后授徒传艺10人,并免费为几所学校传授纸织画技艺。
林志恩 男,汉族,1942年4月出生,永春县五里街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永春县“优秀拔尖人才”。1963年向民间艺人黄永源先生学习传统纸织画的制作技术,得到他的真传,能独立熟练掌握纸织画制作的全过程,并革新编织技法。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中西绘画结合,自成个性特色风格;首创双面纸织画,用于屏风陈设;改进操作流程,自行设计制作竖式脚踏纸织机,其纸织画作品曾在国家、省级展会上获奖。他总结半个世纪纸织画制作的经验教训,撰写《古老神奇的永春纸织画》书稿近二十万字,发表论文《永春纸织画发展与革新初探》等。上世纪80年代末,把纸织画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林伟欣,并招收学徒传艺10多人,培训上岗,还作为周边学校的校外义务辅导员,把纸织画专业知识和制作技能免费传授给学校师生。
周梅君 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永春桃城镇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9月师从其父周文虎学习纸织画技艺,吃苦耐心,技艺精益求精,掌握了纸织画制作的每道工序,尤其掌握了纸织画的“二性六法”,很快成为纸织画能手。在抢救、继承传统中创新,采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技法,制作三幅百米巨幅纸织画,2010年,又制作巨幅“中国的世界遗产”图,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其作品多次到天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参加展览,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多次实地表演制作技艺。1991年后,开始培养李玉惠、廖丽娜、潘金玉、蒋丽玲等新生力量多人。
林棉英 女,汉族,1947年2月出生,泉州永春县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2月到李家学纸织画,由祖母周仁传授,描图填色,从事纸织画制作43年,熟练掌握纸织制作技艺。其制作的纸织画继承了家传纸织画朦胧立体美的传统,又有突破创新,内容丰富多彩,裁工编织精细,其所织100目/m2的纸织画,目前是全国最精细的纸织画精品。其纸织画作品深受梁披云及多种报刊称赞,曾荣获县级奖20多次,市级奖及收藏20左右次,省级奖及收藏20多次,国家级奖15次,其制作的纸织画保生大帝神像广受台湾、金门、澎湖等嘉宾的赞赏,《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州晚报》《泉州晚报》等媒体有专题报道。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已将纸织画技艺传授给20多个学徒。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