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地名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东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为“畲家寨”,迨至晋升平年间(357年),尚书林开基为避时乱,偕安员外携亲友15姓,自中原沿江泛舟而下,卜居寨石之东,故得名东石。
闽台东石数宫灯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
嘉应庙每年都举办数宫灯活动
红红火火的宫灯见证两岸民俗相同、血脉相连。
每年正月十五,两岸人民一起欢聚东石数灯祈福。
摆放在庙内殿堂上的两盏精美宫灯
卜得宫灯高兴迎回家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碑纪念。
台湾八家将来嘉应庙参与民俗活动
交通和停车不便,是嘉应庙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
宫灯的细节处非常讲究,上面有“龙”有“凤”。
宫中的这盏大红绣球灯是每年大家卜灯的重点
台湾同胞在晋江东石“数宫灯”
数宫灯发端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期间。晋江东石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从东石坐帆船,一昼夜便可抵达台湾。明代以前,就有东石人到台湾谋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去台人数增多,明清两代,不少晋江东石人或随军东渡,或渡台谋生,并定居台湾。他们开山拓海,垦植新区,并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有东石、布袋嘴等等。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奉祀宋代魏了翁祖孙三代圣贤“三公爷”,俗称“三公宫”。相传,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太祖曾追封东石三公宫(亦称嘉应庙)供奉的宋代“三忠良”为“九龙三公”,东石每年灯节挂灯礼佛,后渐演变为新婚挂灯。迁台的晋江东石人将晋江东石嘉应庙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庙供奉,现在台湾有二十多处嘉应庙分炉。每年元宵节也在三公宫里张挂宫灯礼佛,台湾的东石乡亲并提前派人于正月十三回乡祭祀“三公爷”,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的宫灯数带过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去,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此习俗一直沿袭至1949年东石解放,近几年此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由各户头(各角落)主事轮流执掌主持。两地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并数一数有几对宫灯,了解一下本地去年成年的男子有多少,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齐明,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连续三晚,宫内人潮涌动,连附近乡村的群众也赶来看热闹、赏花灯,参加宫内举行的各种活动。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的高潮是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这一晚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宫灯会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一阴一阳为一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绣球灯,此时就达到了灯会的高潮,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迎回家,挂在厅中,因为此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迎回者会“出丁”(生男孩)。随后,各人也将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挡境神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十六日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以前,在灯会期间还有一项活动叫“抢孩儿”,因易起事端,此陋习便被废除了,只留下挂宫灯的习俗。
闽台东石灯俗是一年一度、仅限于海峡两岸的东石人聚居地、依附于民间自发行为的民间岁时节令习俗活动,为族人所喜爱,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闽台东石元宵灯俗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脉相连。历史上晋江东石人跨海播迁,他们的子孙后裔不忘祖宗的摇篮血迹,在大陆的东石人也不忘隔海相望的亲人,这种世代相续的元宵十五数灯俗,既是两岸东石人希冀家族繁茂子孙昌盛的传统心理的热切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蔡尤资 男,汉族,1937年12月出生,晋江东石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在家乡长大,受家乡民俗文化的熏陶,对“东石数宫灯”民俗情有独钟,历经数十年的耳濡目染及实践参与,基本了解掌握此民俗的全部活动内容及程序。1998年退休后即参加市镇民俗文化活动,2005年着手对“数宫灯”进行调查抢救,先后咨询曾主事过此民俗活动的90多岁的蔡尤铅、蔡春草等老先生,根据咨询的材料和已掌握的知识编写论文,并与台湾的“嘉应庙”分炉联络,取得共识,使“东石数宫灯”进一步得到传承。连续多年与台湾一齐举办“闽台东石数宫灯”活动,台湾每年均组团回乡参加数宫灯和祭祀活动,嘉应庙董事会也曾组织“晋江嘉应庙九龙三公文化交流团”往台湾访问,走访10多个分炉,共同研讨元宵的数宫灯活动。曾编印出版《晋江民俗风情》等书籍。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