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泉州闹元宵习俗
http://wmf.fjsen.com 2015-08-28 15:28:59 来源:泉州网    我来说两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泉州闹元宵是闽南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中心内容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泉州闹元宵缘于泉州闹花灯,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就有上元花灯活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隔年元宵节前,黄家送红、白莲花灯一对,预祝早生贵子,从此,开泉南上元娘家送灯先河。后傅实移居南安丰州桃源,建唐王宫,元宵按照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往后相沿成俗。宋元南戏之梨园戏《陈三五娘》中“睇灯”一折,便是古泉州元宵闹灯的写照。《宋书》的“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是古时泉州闹花灯的真实记载。

带孩子赏灯,让他们从小感受闽南传统习俗。  (戴涵琦 摄)

泉州闹元宵灯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泉州方言“灯” 、“丁”同音,“出灯”就是“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

汪语柠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赏自己做的花灯 (石伟琴 摄)

泉州花灯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种类甚多,蔚之壮观。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每逢泉州元宵灯会三乡五里、四面八方游客蜂拥而来,人海如潮,赏灯游灯、评灯论灯、欢声笑语、流连忘返。灯会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

红红火火闹元宵 (陈小阳 摄)

泉州闹元宵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活动的娱乐和狂欢,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代何乔远的《闽书》“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正是对历史上泉州闹元宵的记载。

街花灯展区游人如织 (陈小阳 摄)

而今的泉州文艺踩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各种色彩斑斓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结,汇成了一条欢快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长龙穿梭于长街广场,规模盛大。元宵夜的泉州城,一阵阵化装的队伍,亦步亦舞,或装扮故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或载歌载舞,欢乐洒脱,如疯似狂;或鼓乐喧天,高亢激越,威震八方;大型艺术彩车饰以各种灯光音响,造型别致,巧夺天工,穿插其间,诙谐风趣,粗犷豪放,一路欢歌……一个个精彩的表演鱼贯而过,令市民们目不暇接,笑声、欢呼声、感叹声演绎着泉州元宵夜的无限精彩,当夜,泉州城万人空巷。近几年来,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也别有一番情趣。

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带动了游客参与的热情

泉州年年闹元宵,年年都有新的文化内涵,新的创意。习俗活动精彩丰富,汇集了泉州花灯展、元宵踩街、民间传统歌舞、民间戏剧展演、海峡原生态歌舞、燃放焰火、攻炮城、灯谜竞猜等民俗游艺活动,海内外嘉宾应邀参加了泉州闹元宵活动,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大鼓凉伞场面壮观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泉州古老传统民俗的延续,历史悠久,泉州花灯、妆人、元宵丸和泉州闹元宵习俗互为存在条件,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泉州闹元宵习俗是泉州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的一次大集粹,也是泉州文化传统技艺的一次大展示,是全民同庆的活动,百工展示的活动,也是密切亲情的活动,是闽南风俗民情的集中展现,在闽台及至海内外有着重大影响,极具文化研究价值。闹元宵是泉州民间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随着泉州人向外播迁,泉州闹元宵习俗在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都组团到泉州闹元宵,感慨于浓浓的乡音乡情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闽台东石灯俗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地名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东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为“畲家寨”,迨至晋升平年间(357年),尚书林开基为避时乱,偕安员外携亲友15姓,自中原沿江泛舟而下,卜居寨石之东,故得名东石。

数宫灯发端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期间。晋江东石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从东石坐帆船,一昼夜便可抵达台湾。明代以前,就有东石人到台湾谋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去台人数增多,明清两代,不少晋江东石人或随军东渡,或渡台谋生,并定居台湾。他们开山拓海,垦植新区,并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有东石、布袋嘴等等。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奉祀宋代魏了翁祖孙三代圣贤“三公爷”,俗称“三公宫”。相传,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太祖曾追封东石三公宫(亦称嘉应庙)供奉的宋代“三忠良”为“九龙三公”,东石每年灯节挂灯礼佛,后渐演变为新婚挂灯。迁台的晋江东石人将晋江东石嘉应庙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庙供奉,现在台湾有二十多处嘉应庙分炉。每年元宵节也在三公宫里张挂宫灯礼佛,台湾的东石乡亲并提前派人于正月十三回乡祭祀“三公爷”,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的宫灯数带过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去,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此习俗一直沿袭至1949年东石解放,近几年此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由各户头(各角落)主事轮流执掌主持。两地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并数一数有几对宫灯,了解一下本地去年成年的男子有多少,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齐明,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连续三晚,宫内人潮涌动,连附近乡村的群众也赶来看热闹、赏花灯,参加宫内举行的各种活动。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的高潮是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这一晚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宫灯会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一阴一阳为一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绣球灯,此时就达到了灯会的高潮,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迎回家,挂在厅中,因为此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迎回者会“出丁”(生男孩)。随后,各人也将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挡境神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十六日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以前,在灯会期间还有一项活动叫“抢孩儿”,因易起事端,此陋习便被废除了,只留下挂宫灯的习俗。

闽台东石灯俗是一年一度、仅限于海峡两岸的东石人聚居地、依附于民间自发行为的民间岁时节令习俗活动,为族人所喜爱,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闽台东石元宵灯俗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脉相连。历史上晋江东石人跨海播迁,他们的子孙后裔不忘祖宗的摇篮血迹,在大陆的东石人也不忘隔海相望的亲人,这种世代相续的元宵十五数灯俗,既是两岸东石人希冀家族繁茂子孙昌盛的传统心理的热切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蔡尤资 男,汉族,1937年12月出生,晋江东石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在家乡长大,受家乡民俗文化的熏陶,对“东石数宫灯”民俗情有独钟,历经数十年的耳濡目染及实践参与,基本了解掌握此民俗的全部活动内容及程序。1998年退休后即参加市镇民俗文化活动,2005年着手对“数宫灯”进行调查抢救,先后咨询曾主事过此民俗活动的90多岁的蔡尤铅、蔡春草等老先生,根据咨询的材料和已掌握的知识编写论文,并与台湾的“嘉应庙”分炉联络,取得共识,使“东石数宫灯”进一步得到传承。连续多年与台湾一齐举办“闽台东石数宫灯”活动,台湾每年均组团回乡参加数宫灯和祭祀活动,嘉应庙董事会也曾组织“晋江嘉应庙九龙三公文化交流团”往台湾访问,走访10多个分炉,共同研讨元宵的数宫灯活动。曾编印出版《晋江民俗风情》等书籍。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