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民居“五梅花井”布局独具匠心
鲤城区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民居座落在江南街道亭店社区,是院落式闽南民居的典型,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的特点、建筑装饰的精华和闽南文化的底蕴,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旅菲经商,当地华侨称他为杨苗哥,本地乡亲称他为杨阿苗。该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984年),历时18年,至宣统辛亥年(1911年)完工,属泉南典型的“皇宫起”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其布局和风格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并讲究雕刻装饰风格。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护厝单列,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砌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内外。这座民居的独特之处,就是主体建筑中东西两侧梢间与厢房之间,各自形成两个小巧直向的内庭院,共五个庭院,俗称“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的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两个小巧的庭院。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特别是圆形青石窗棋和壁垛屋檐下的“水车垛”,雕琢双层车马人物,持刀操枪,神采奕奕,匠心独运。整座厝面前堂装饰、配色协调雅致,建筑角间的窗棂雕刻堪称一绝,浮雕、空雕的花鸟,姿态不一,以静显动,栩栩如生。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散发出浓厚的闽南文化气息。整座建筑物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闽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见的,是明清时期泉州“皇宫起”官式大厝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作。
杨阿苗民居的营造技艺区别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点有:规制严谨,风格独特,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出砖入石”墙体,堆砌的水车堵,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红色烟灸砖等,为其他地区民居所罕见;建筑构件配以饰件,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
杨阿苗民居建筑集中体现“皇宫起”民居建筑封闭而有院落,结构严谨,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以及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丰富等特点,土木工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大木构架,建筑物的轮廓和造型具有雕塑的特性,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内容和形式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杨阿苗民居建筑显示,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个分支。在文化内涵上,处处散发传统文化的信息,既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广泛分布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对港澳台同胞、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侨、华人的认祖归宗、文化认同有重要影响。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于2008年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蒋钦全 男,汉族,1958年3月出生,惠安崇武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石雕世家, 1970年,在祖父蒋文水、父亲蒋建发的启蒙指导下开始学习石作技艺,1972年师从蒋宣炉、蒋银成等人学习平直等基础石雕技艺,1973年9月师承蒋瓦水、王瓦金、蒋建发等石雕匠师,学习闽南古建筑中一系列石作石雕传统制作技艺及石雕创作技法等。曾设计雕制各种石雕艺术品,具自己独特的石雕技艺风格。后又师从王为尧、张由芳等古建筑营造名师名匠,系统研习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法,承揽营建古建工程,设计、营造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内外,在业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誉度。2012年又拜师罗哲文,成其关门弟子。传艺于蒋施恩、蒋武强,其创建的三大传承基地,学员上百人,还定期举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业务培训,常年为“惠安开成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免费授课。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