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南安蔡氏古民居,瓦作正在修缮房顶(姚洪峰/供)
红砖白石自成风格 闽南特色建筑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遗”
惠安大木匠师王世猛主持建造的同安一寺庙已上梁(姚洪峰/供)
蔡氏古民居群也算是代表作之一(潘登/摄)
杨阿苗故居是最具代表性的闽南民居(资料图片)
杨阿苗故居里的精美雕刻(潘登/摄)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泉州网-东南早报2010年9月10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新闻纵深·师傅说]
老师傅的新烦恼
付钱给徒弟 才有人来学
建筑作为一个血肉之躯存在,有哲学和美学的理念在其中。然而,就像女娲造人的情形一样,在注入血肉灵魂之前,需要一个捏泥人的过程,建筑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建筑者“捏泥人”的工作要比女娲困难得多,需要许多双手的配合。昨天,我们辗转找到其中的“一双手”,听他聊聊这门古老技艺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年41岁的叶本营,已经从事闽南民居建造、修复、修缮工作20余年。泉州相公巷小庙的建筑、漳州南山寺、泉州少林寺、南普陀大殿、清濛妙音寺、南安水头朱熹祠、泉州元妙观、承天寺大殿维修、浮桥霞州妈祖宫大殿、晋江龙湖上帝宫等均由他“领衔主修”。
他是目前泉州范围内较为活跃的师傅之一。说起当年,叶本营百感交集。
遥想当年
苦练两年“斧头功”
叶本营19岁开始学这门技艺。“刚开始好几年都是没有工钱的。”由于古建筑没有图纸,学习很辛苦。
“要学要干还要做!”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斧头功”,叶本营说光这一项就得练两年,练好“斧头功”对学好这门技艺尤为重要,因为通梁斗拱等都要考验“斧头功”。扛大斧头学砍木头,给木头做造型,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术技巧。
熬过头3年,叶本营算是把这门技艺学到手了。随后六七年里,他又师从名师王为尧。
“招徕”徒弟
不得已每月付工资
叶本营28岁时开始带徒弟,十几年来,他培养了二三十个徒弟,如今其中有个别已经成为大师傅了。
“得给徒弟钱,徒弟才肯学啊。”叶本营说,早些年他在带徒弟时,根本不需要给徒弟钱,但这几年情况完全变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年轻人文凭高了,如果没怎么读书的就随便进个工厂,也不愿学这门手艺。
为了“招徕”徒弟,叶本营3年前开始给徒弟工资,第一年每月给300-500元,第二年每月多付80%。学的人不多,又想带徒弟,叶本营只好从身边的亲戚、朋友“下手”,让亲戚朋友的孩子跟他学。
与时俱进
率先用电脑来制图
早期,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门“纯手工”活,如今,这门技艺已经越来越机械化。
叶本营说,由于干这行的越来越少,这几年他的活反而越来越多。如今,叶本营手下已经有约百名工人。
“现在我会用电脑来制图。”叶本营自称,他是泉州地区这一行当里最早用电脑制图的人。这门技艺加入电脑元素,加入用电动工具后,越来越机械化了,“也更先进了”。谈到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未来,叶本营有些担忧:据他所知其他师傅基本很少带徒弟,再这样下去,他担心技艺会失传。
[新闻纵深·专家说]
若不加紧保护 这门技艺将会失传
出砖入石、燕尾脊、镂空的雕刻石窗……绘画雕刻与建筑完美地结合,这就是闽南民居留在阮厝人心里的印象。这些富有灵性的建筑离不开世代相传的营造技艺和日月磨炼出来的默契配合。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现状如何?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后有何影响?昨日,记者连线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和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倾听他们对保护和传承的看法。
【现状】懂得的人少 传承人更少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这门技艺了!如果不加紧保护这门技艺,危在旦夕啊……”黄金良感慨,如今会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人少之又少,究竟现在有多少从业人员,目前尚无法统计,“大泉州各个县区市都有一些从业人员,但也不是很多,很难统计,也没有统计过”。
据相关资料,泉州市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在传统手工技艺一栏,惠安大木匠师王世猛的名字赫然在列。
据介绍,王世猛是惠安人,出生于1947年,16岁开始师从其父学习小木,后来师从刘胜法、王为尧学习大木。
还有其他市级、省级传承人吗?黄金良介绍,目前有一些大木匠正申请,但并未听到有其他人评上传承人。
【代表作】杨阿苗最精华最突出
黄金良说,能最完全地体现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非杨阿苗民居莫属了,“杨阿苗民居是最精华最突出的”。
杨阿苗民居,坐落在鲤城区江南街道,是院落式闽南民居的典型。这座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完工,属泉南“皇宫起”民居建筑。其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闽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见的,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南安蔡氏古民居也是不错的代表性作品。黄金良说,此外南安“林路厝”也不错。
【保护】开发利用闽南民居
姚洪峰认为:“如何保护要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希望能出台相关地方法规来保护传承人。”黄金良说,闽南民居也应得到开发与利用,只有相应的古建筑开发利用了,这项技艺与懂技艺的人才能有“用武之地”。
黄金良还建议,可以在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应课程。“后继有人,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技艺和民居。”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