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普度超亡法事仪式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因普度仪式最后一天的科仪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狱”)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能表演为标志而被称之为“打城戏”。它不仅属于中国戏曲门类的一种,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
据载,泉州开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坛设醮,超度亡魂,寺僧则表演一些短小佛经故事,穿插杂耍技艺。约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动史的晋江小坑园村,首次出现道士(俗称“师公”)创建的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聘请提线木偶艺人口授《目连救母》等戏文。1905年,泉州开元寺僧组建“大开元”打城戏班,后又另组更具规模的“小开元班”,其演员基本为和尚。1920年小兴源村道士组建以道士为演员的“小兴元班”,两班演出剧目及表演形式无大区别,分别被群众称之为“和尚班”和“道士班”。上世纪20年代后期,“小开元班”、“小兴源班”在闽南地区产生一定影响,活动地点扩大到厦门、漳州和台湾的台北、基隆、嘉义及南洋岛菲律宾等华人区,同时在泉州地区还出现十余个班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多数班社均衰落。1952年,由泉州有关部门聚集各地打城戏艺人,组成专业性戏曲剧团——“泉音技术剧团”,后更名为“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正式批准为“国营泉州市打城戏剧团”。
《目连救母》是打城戏的经典剧目
耍铙钹是打城戏一绝,加上驯虎的搞笑情节,令观众叫好不断。
打城戏20年前的演出老照片
泉州打城戏源起于道教祭祀活动,发展和成熟于道、佛僧人的法事表演。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与宗教血脉相连,与民间民俗活动相依相存。打城戏的主要演出活动场所和生存环境依附着民间殡丧等法事活动,如“做功德”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它既是一种戏剧表演,同时也是一种民间的宗教活动。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保存有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带有很强的神秘性与独特性,如演员的桌上翻跳功夫、叠罗汉、吃火吐火、吃纸拉肠、甩须、甩发、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尤其是“开大笼”及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锯腰等一些恐怖场面表演,既充满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又有别于其他剧种,体现该剧种在宗教文化底蕴方面与众不同。
打城戏的剧目,可分为宗教戏、历史剧、武侠戏、传统戏和新创戏等五个类型,《目连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戏剧传统剧目。打城戏的音乐唱腔由道情、佛曲和傀儡戏唱腔曲调(俗称“傀儡调”)结合而成,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为曲牌体,约有二百余调。曲牌的组合及应用大体与傀儡戏相近。打城戏的角色行当与泉州傀儡戏相同,仅分为生、旦、丑、北(净)、杂五行,舞台用语为泉腔闽南方言。
打城戏在泉州乃至闽南地区影响广泛,并曾应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和台湾地区参加戏剧节演出,普遍获得好评。“打城戏”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吴天乙 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打城戏表演世家,父亲吴万圣系打城戏著名艺术家,1948年随父学习打城戏唱、念等表演艺术,后师从打城戏知名艺人陈一同、曾火成学习“毯子功”“把子功”表演艺术,唱、做、念、打全面继承。曾多次参加省、市会演并获奖。在国营打城戏剧团解散后,与夫人黄莺莺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培养80多名打城戏艺人。2003年率打城戏《目连救母》赴伊朗参加“第十二届亚洲仪式艺术节”荣获“金小丑”奖;2004年赴日本参加“中日韩”戏剧节;2007年赴印度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荣获“潘查尔”大奖,并应邀赴台北、宜兰演出,打城戏的传统艺术和特技表演,深受海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洪球江 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泉州晋江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1929年(8岁)起跟随道士,后来又入戏班学艺,1952年参加泉州市泉音技术剧团,师从吴宝灿、吴万圣、吴芬珍,唱、做、念、打全面继承,擅长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人体倒立等特殊技艺,以武打为主。1956在打城戏剧团,主要扮演武生、花脸。曾为来我市访问的日本、台湾文化界人士作打城戏表演,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1978年进入泉州市艺术学校任打城戏艺术专业教师,悉心传授打城戏艺术。主动请缨,广为收徒传艺,培养新人,热心关注打城戏的传承。
黄莺莺 女,汉族,1941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戏剧世家,1954年参加“泉音技术剧团”,任演员,师从张鹏飞学艺,在唱、做、念、打上有一定造诣。曾荣获泉州市戏曲会演演员奖,并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出席省青年联合会。曾抢救排演传统打城戏《目连救母》《良女试雷有声》《收红孩儿》等剧目,参加“中国南戏暨目连救母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天下第一团”展演,被拍成打城戏专题纪录片。并曾赴伊朗、日本、印度,我国台湾等地区交流演出荣获大奖,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赞誉。1990年与丈夫吴天乙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先后吸收两批新生,培养学员80多人,曾参加省“水仙花”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荣获优秀新秀奖、新秀奖5人,并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
伍志新 男,汉族,1947年11月出生,泉州鲤城区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入打城戏剧团,师从曾火成、洪球江,先后扮演打城戏的多个角色,掌握打城戏各种表演技艺,以武功技艺为主,掌握传统戏曲中的把子功、毯子功、形体功等,对打城戏的独门技艺“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等,运用自如,曾推动恢复排练演出打城戏《目连救母》片段。1971年打城戏解散后,入泉州高甲剧团当演员,先后在《大河谣》《大闹花府》《广泽尊王》《小刀会》及样板戏等大戏中扮演角色。1993年受聘泉州艺校高甲班教师,曾传授周杰俊、吴江福等学生“毯子功”、“把子功”、“形体”,2011年指导储育江、吴江福学习武行、大花脸、美猴王等技艺,现均为高甲戏主要演员。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