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据崇武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表采集到的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蚊和附加堆纹等,证实惠安女服饰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民间传说惠东人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色彩框架的形成就源自远古百越祖先蝴蝶族徽和图腾的崇拜。惠安女长期居住生活在崇武、小岞两个半岛的海岬边域,保留着特别的生活习俗,故惠安女服饰在色彩视觉效果上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保留了海洋文化的深深烙印。
休渔期里,泉州渔民利用这一时机修补渔船和渔网,准备在休渔结束后再次扬帆出海。图为在惠安崇武大岞渔港,勤劳的惠安女忙着修补渔网。(陈燕陈小阳 摄)
惠安女服饰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惠安女服饰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老年人的服饰颜色都以黑色调为主,其它红、蓝、绿只在装饰上运用少许。20世纪20年代起,惠安女服饰的色彩开始与汉族人群形成了一定的差异,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的搭配效果。至五六十年代,使用黄斗笠、花头巾和塑料手工艺品如裤带、凉鞋等,色彩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进入七八十年代,惠安女服饰的色彩变化达到鼎盛时期,妇女的服饰更为讲究,每件饰品都是精雕细刻。
当地妇女盛装上街
惠安女服饰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注重比例,适合自身体形,即衣短裤长、紧束的上衣、宽畅的裤脚,符合上紧下松的视觉艺术,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惠安女服饰发展到如今,其固有的色彩主框架仍然是“黄头笠、黑绸裤、蓝上衣”这种显明的象征色彩。黄、黑、蓝、绿组成了惠安女服饰的主色调,它在色彩学的配搭上又有和谐、鲜明的整体效果。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