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布袋木偶戏,即泉州地区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台湾称为南管布袋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台湾称为白字布袋戏)。1951年7月,南派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在美国演出,演员与当地泉州籍华侨合影。
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1522-1566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道光(1830年)《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说明当时泉南一带流行布袋戏演出。清道光年间泉属诸县的布袋戏演出已经相当的盛行,并跨海传至台湾。清末,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非常的活跃,并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如李克茶、同安梭等著名艺人。道光末年李克茶创办了“金永成”布袋戏班(即1953年成立的晋江潘径布袋戏剧团的前身,1978年改名为晋江县掌中木偶剧团,即现在的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他与同安梭等5位艺人还被观众誉为“六才子”。《中国木偶艺术》一书记载“清代道光中叶,台湾布袋戏由福建泉州传入”的史实。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创办了公办剧团。晋江等县还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使布袋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必要的保护。
晋江布袋木偶戏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又分为生旦戏、宫廷戏、审场戏、武打戏、拳打戏、连台本戏与折子戏和小(单)出戏。新编剧目有童话剧、神话剧、现代剧和成语故事剧4种。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了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曲牌,讲究剧情曲折、对话典雅、唱腔婉约,艺术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晋江布袋木偶戏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动作准确传神,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布袋戏木偶的表演善于模仿饮酒、吐水、抽烟、喷火等特技动作,欣赏性较高。语言口语化,特别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晋江布袋木偶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艺术积淀丰厚,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泉南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的风采。晋江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闽南广大观众的喜爱,曾多次晋京演出、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备受赞赏,并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项。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李伯芬 男,汉族,1926年1月至2012年4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李伯芬11岁随父亲李荣宗学艺,从小接受系统训练,熟练掌握了手指功、手腕功、腰腿功等功法,熟悉生、旦、净、丑的基本动作,在《事久弄》《番婆弄》等剧中,可以一人同时表演两个角色,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作为李家班第四代传承人,他曾口授、整理、排演传统剧目数十出,培养了340多名南派布袋戏的艺术人才。1961年他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受到好评;1962年与父亲李荣宗合演的《钱兰芳替嫁》,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成艺术纪录片,1982年荣获“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出国演出,荣获国际大奖,被授予“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终身成就奖”。
颜洒容 女,汉族,1949年11月出生,泉州晋江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江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60年入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师承晋江布袋木偶戏大师李荣宗、李伯芬,学习南派表演各行当技艺,全面掌握生、旦、丑、北、杂等各种行当表演艺术,专攻生、旦,尤其擅长旦角。以传统表演为基础,在旦角表演及服饰方面有所创新。其表演科步细腻,道白唱腔优雅,木偶形象在表演、造型上更接近真人。曾承担三部大戏木偶头、服装、道具的监制任务,主演《白龙公主》《五里长虹》《清源仙女》均获文化部嘉奖,特别是在《清源仙女》中主演擎珠仙子,获文化部金狮优秀演员奖。并参演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拍的大型木偶电视连续剧《白玉堂》。
李胜奕 男,汉族,1955年6月出生,泉州晋江市人,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副团长,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南派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奏员。1978年4月考入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学艺,师承晋江布袋木偶戏名家陈天宝、李伯芬,认真学习木偶传统音乐、曲牌,对“南鼓”(俗称“压脚鼓”)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为20多个新剧目创作担任音乐设计,其中有《五里长虹》《清源仙女》《人偶婚嫁情》等曾参加全国、省戏剧会演荣获优秀作曲奖、作曲奖,并曾赴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韩国、荷兰等国家文化艺术交流,收到良好的艺术效益。本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热心传授木偶艺术,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理论、唱念讲解、分析,指导学生蔡美娜、陈代宫等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并获奖项。
蔡美娜 女,汉族,1982年8月出生,晋江池店镇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派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三级演员。1994年师从南派木偶艺术大师李伯芬老师,2000年进入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专攻旦、生、净、丑各行当表演,掌握了南派布袋戏的传统精华技艺。尤对旦、生行当表演传统细腻、技巧独特,熟练掌握南派木偶传统曲牌、唱腔、道白,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独有心得。曾在《五里长虹》《沉香救母》等几个大戏中担任主角,参加全国、省各级木偶皮影戏、戏剧会演、比赛,荣获多项奖,并数十次随团出国对外艺术交流。曾在木偶进校园活动中现场示范教学,传授木偶技艺,二度赴香港,在数十个学校巡回教学传授木偶技艺,并传教本团陈琼娜、吴啸玲等新学员。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