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泉州提线木偶戏
http://wmf.fjsen.com 2015-08-28 15:17:07 来源:泉州网    我来说两句

提线木偶

精彩的木偶表演

泉州木偶戏《赵氏孤儿》

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据唐末五代泉州籍道士谭峭所著的《化书》等文献,可知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地区流行。

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戏与宋元南戏诸剧种长期交流融合,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偶像造型工艺等已成熟完备,成为宋元南戏“泉腔戏曲”的组成部分,对此史书均有记载。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闽南语,亦称“河洛语”、“福佬语”)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傀儡戏历经千年而不间断的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拥有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和多达300余支的传统曲牌唱腔,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一整套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以及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与成熟完备的演出规制;同时,兼备了特具“唐风宋韵”的偶头造型及精美绝伦的雕刻、粉彩、偶像结构、服饰盔帽等制作工艺。泉州傀儡戏当代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自1952年建团以来,创作演出了许多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剧节目,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彩演出,数十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殊荣,泉州傀儡戏已成为当代中国提线木偶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2002年,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泉州傀儡戏同南音、梨园戏、昆曲、古琴、藏戏等共10个项目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批准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

泉州傀儡戏大量传统剧目中,保存四十二部“落笼簿”和《目连全簿》的剧目、音乐唱腔、演出形态的活资料,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的礼仪及民间信仰习俗的讯息和相当丰富的古代闽南地区方言俚语、文学语言及其“纯正”的古读音。对了解、探究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的历史衍变和闽南方言(古“河洛浯”)的流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泉州提线木偶戏以其悠久的传承史和在演出剧目、音乐唱腔、线功线规、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丰厚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并成为当今中国提线木偶艺术无可争议的代表,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泉州提线木偶戏历经千年传承从未间断,是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泉州乃至闽南地区影响深远。同时在台湾、广东、浙江等毗邻省份及东南亚一带闽南人与华侨的聚居地流播,对于沟通两岸民众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2月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和漳州市木偶剧团捆绑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代表性传承人】

陈应鸿 男,汉族,1965年3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78年考入福建艺术学校泉州木偶班,师承杨度、陈天恩、吴孙滚、魏启瑞等艺师,专攻提线木偶“生”行的传统表演,1983年拜黄奕缺为师,转攻“杂”行,熟悉提线木偶形象的内部结构和线位设置。能准确演唱200多首传统曲牌的旋律曲调,在《目连救母》及数十出传统剧目的抢救与传承中担负重要工作,并记录整理名老艺师杨度口述的《目连救母》《三藏取经》(六套)的演出本。参加创作演出的剧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个人在多种赛事中获奖。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1992年以来担任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专业老师,2011年被上海戏剧学院聘任为提线木偶班主教老师,尽力培养提线木偶新人。

陈志杰 男,汉族,1964年7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二级演奏员。1978年进入福建艺校木偶班,师从杨度、陈天恩学习木偶表演艺术,1979年师从名老鼓师洪清廉、龚天锡,从事司鼓及打击乐器的演奏近30年。为抢救排练《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等一批传统剧目,及创作演出《水漫金山》《火焰山》《钦差大臣》等优秀剧目作出重要贡献,是泉州提线木偶传统音乐“傀儡调”及司鼓、打击乐器演奏技法的重要传承人。参加主创的作品曾荣获文化部第十、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金狮奖”,并多次荣获省市个人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1992年以来担任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专业老师,传授提线木偶传统音乐的演奏技法。

林聪鹏 男,汉族,1964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泉州提线木偶头像雕刻及粉彩工艺,自幼师从家兄林聪权学习,1978年进入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主修木偶头雕刻艺术。经30多年学习与实践,熟练掌握泉州提线木偶头像雕刻及粉彩工艺,为《目连救母》《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太极图》《钦差大臣》等剧目雕刻了大量木偶头作品,其雕刻与制作工艺,刀法洗练、骨骼清晰、肌肉感强,独具一格。曾随团出访五大洲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木偶头雕刻作品于1997年在香港文化中心现场展示并被香港博物馆收藏,2009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欧罗巴利亚国际艺术节“中国木偶艺术展”现场展示,广受好评。授艺于陈俊翔,传授泉州傀儡戏传统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

王建生 男,汉族,1946年9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出生提线木偶世家,1957年入泉州木偶剧团训练班,主要传承父亲王金坡的木偶艺术,吸收其他木偶名家的表演技艺,精通生、旦、北、杂等四大行当的表演,擅长“生”行,具有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道白和演技上均获社会各界好评。其担当重要角色的参演剧目多次获奖,1992年在全国皮影汇演上,《宝莲灯》获得个人优秀表演奖。在培养后继人才时,能把四大行当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2005年被上海戏剧学院聘任为《提线木偶操纵》课程授课老师,2006年被泉州艺术学校聘任为提线木偶表演专业教师。

林文荣 男,汉族,1948年4月出生,泉州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61年进入泉州木偶剧院演员训练班,师承连焕彩、陈天恩、谢祯祥、黄奕缺、吴孙滚、杨度、陈清波等泉州提线木偶戏名家,熟练地掌握“生”、“旦”、“杂”行当的表演和说唱技艺,对木偶形象结构和线位设置有一定的研究,致力于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擅长“北”行。从艺五十年来,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曾随团出访法国、瑞士、德国、克罗地亚、斯若文尼亚、土耳其、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誉。授艺于泉州木偶剧团的中青年演员,曾担任省艺校泉州木偶班班主任及专业教师,无私传艺。收台湾高雄“锦飞凤”傀儡戏剧团团长薛熒源、马来西亚柔佛州“新长春”木偶剧团团长黄振才为徒。

夏荣峰 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泉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78年进入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学艺,师从泉州提线木偶戏名家陈天恩、杨度、黄奕缺艺师等,学习传统木偶表演基本功,传统音乐唱腔曲牌和传统、改革的木偶形象制作及其表演艺术等。从事提线木偶表演与木偶制作艺术30多年,多次在文化部、省、市戏剧会演、优秀青年演员比赛和戏曲唱腔比赛中获奖。曾出演《钦差大臣》,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金狮奖”剧目金奖、个人表演奖及第十一届文华集体表演奖。多次随团出访荷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比利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1992年至1995年协助师傅传授木偶表演与木偶制作于吴晓晖、邱志勇、陈銮治、杜勇等人。

黄光煌 男,汉族,1945年6月出生,泉州南安市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奏员。1961年入泉州市木偶剧团当学员,师承黄和示、黄荣华、王显祖等戏曲音乐名家,学习传统戏、“嘉礼曲”,掌握提线木偶韵味独特的曲牌和演奏技巧,精通泉州提线木偶戏音乐,掌握好吹奏乐“嘉礼曲”的演奏风格。从事提线木偶音乐四十余年,担负乐队主乐“嗳仔”演奏,曾为《青春梦》《收猪八戒》《大闹天宫》《秦香莲》等剧目作曲,参与抢救整理曲牌,抢排《目连救母》《窦滔》等传统剧目,参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木偶研究室录制整套《目连救母》工作。曾随团出访菲律宾、荷兰、日本、法国、瑞士、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演出。曾培养九位学员吹“嘉礼曲”、学“南嗳”,传承提线木偶音乐。徐瑞廉男,汉族,1948年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奏员。1960年考入泉州木偶剧院当演员,1964年转学打击乐主学司鼓。师从闽南著名乐师蔡金闽,长期担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司鼓,四十多年来担任司鼓演出剧目、传统戏、神话剧、儿童剧、现代戏等三、四十个剧目。曾承担《入城》《钟馗醉酒》《小沙弥下山》《元宵乐》等提线木偶剧目的音乐设计,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曾参加全国、省、市的巡回演出、会演、献演、国际艺术节、木偶节等活动,二十次赴国外文化交流、商业演出,得到友人赞赏及获奖。1985年起先后为木偶戏、打城戏培养打击乐、司鼓人才十多人,以传教下一代为己任。

傅端凤 女,汉族,1963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78年进入省艺校木偶班学习木偶表演艺术,师从杨度、陈天恩等人,学习木偶传统戏及木偶基本功。经过30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熟练掌握提线木偶的角色表演,在唱念做打及线功技巧上下功夫,并师从木偶大师黄奕缺,学习木偶的内部构造线位布局及关节手脚服饰制作,精通“旦”行表演,并对“生”、“北”、“杂”等行当有一定的了解,表演戏路宽广,表演中线路组织、运用连贯自如,其表演风格精湛细腻逼真,惟妙维肖,得到广泛的称赞及肯定,其主演的木偶剧参加国家、省、市各文艺赛事均获大奖。曾任省艺校、上海戏剧学院泉州木偶班专业教师,其学生在全国、省级赛事中获奖。

尤优雅 女,汉族,1941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1959年7月考入泉州市木偶剧团训练班学艺,师从王金坡等木偶艺师,学习提线木偶基本线功、木偶曲白的唱念,学习传统角色表演,1961年师从谢祯祥艺师,学习武旦(武小生)行当的表演,后又向黄奕缺大师学习木偶形象构造的制作线位布局和设置,擅长“武旦”、“武小生”行当,表演逼真、形神兼备、技巧娴熟,曾多次荣获部、省级奖项,多次随团出访,并参加影视、广播、音乐等的拍摄录制工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曾对艺校毕业来团的木偶演员进行个别指导,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应邀担任泉州艺校木偶班教师,传授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其学生在全国、省赛事中获奖。

沈苏革 男,汉族,1966年8月出生,泉州鲤城区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二级演员。1978年在泉州艺校木偶班师从名老艺师陈天恩、杨度、吴孙滚、魏启瑞等,系统学习提线木偶表演技艺,主攻“生”、“杂”行当表演。1983年师从黄奕缺学习提线、杖头木偶表演、制作技艺。熟练掌握操偶线规,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逼真,生动传神,在唱、念、做及线功技巧上颇有心得,全面掌握木偶内部结构、偶像造型、线位布局、材料运用等相关制作常识。曾参加全国、省、市木偶皮影比赛、戏剧会演,多次获奖,出访五大洲40多个国家及地区,受到广泛赞誉。被剧团指定为上海戏剧学院泉州提线木偶班专业教师,为25名学员传授泉州提线木偶表演技艺,分别辅导泉州一中、五中学生学习泉州提线木偶表演基本功。

吴伟宏 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泉州鲤城区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三级舞美师。1978年师承杨度、陈天恩、魏启瑞、黄奕缺学习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后又拜剧团老团长吕赞成为师,边学习表演边学木偶头盔、帽制作,又经过黄奕缺大师悉心指导,掌握了提线木偶戏演出形象头盔帽的制作工序,并对提线木偶头盔帽加以改进、创新。经过30多年学习与演出实践,为许多精品剧、节目制作无数的木偶盔、帽,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剧种头盔帽的唯一设计者和制作者。其制作的木偶盔帽既美观大方,又不影响木偶线位布局与提线的操纵,使木偶形象在舞台上表演自如,已被日本、西班牙、我国香港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为泉州木偶剧团及法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木偶剧团培养泉州木偶头盔制作人员。

陈建平 男,汉族,1970年7月出生,南安官桥镇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师从祖父陈来饮学习木偶表演技艺,白天练习线功,晚上练习说白、唱曲,熟练掌握了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木偶艺术的线功技巧,表演准确细腻、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丰富饱满,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唱腔高亢朴实,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其精湛娴熟的木偶表演技巧,受到观众的好评。现接掌“官桥镇提线木偶团”,坚守传统,大胆创新,演出传统及新编剧目五十多本,长年活跃于闽南一带,曾参加南安市木偶调演和泉州国际木偶节献演,受邀到菲律宾演出,受到家乡父老、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所喜爱。曾受聘于泉州艺校传授提线木偶表演技艺,现家族传承授艺5人。

木偶戏《直通春晚》失利

网友寄语泉州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需大胆

泉州木偶戏当日在央视的表演 (灿芬截图)

著名主持人董卿与演员们互动

泉州市木偶剧团十几名演员洪亮地喊出福建代表队的口号

对于泉州文化艺术界人士和不少市民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点不平常。

12月7日也就是上周六晚9点,泉州提线木偶戏《欢天喜地闹新春》(原名《元宵乐》)参加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综艺节目展演现场直播。在本报等本土媒体预告后,很多人早早地就守候在电视机旁,期待着咱厝的非遗瑰宝入围马年春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泉州提线木偶戏赢得场内场外一片叫好声,但最后因专家评委们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创新等原因与春晚名额失之交臂。

“上春晚不是全部意义,但专家评委们的意见有道理,泉州传统文化必须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就此,本土网友开启了一场文化讨论,鼓励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泉州网-泉州晚报 记者 孙灿芬

现场回放 有人赞叹神奇 有人建议创新

在当晚的节目中,代表福建参赛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与山西队高台花鼓《万马奔腾节节高》、重庆队杂技《梦》、宁夏队舞蹈《花儿与少年》、湖北队诗经朗诵配舞蹈《山风》同台竞技。五个节目中,泉州提线木偶戏还是唯一一个接受第二现场访谈的节目。

10时许,作为该场展演第四个节目,提线木偶戏隆重登场。随着音乐响起,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在观众眼前活起来——刣狮、跳鼓、叠罗汉、拍胸舞、彩婆变仙女……近6分钟的表演,当场赢得主持人董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等一连串赞叹。不仅如此,现场的一些专业评委也不吝赞誉之词。“太神奇了,这个节目演员们不仅要研究每个木偶角色的心理,还要掌握控线的技术难题,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神奇而伟大的艺术就藏在民间!”

与此同时,也有评委对提线木偶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2014马年春晚执行总导演吕逸涛建议说,提线木偶戏的长项在于人物,在技术已经做到极致的前提下,能否把春晚30多年来的经典人物变成提线木偶的主角进行演绎,把现代的元素融入节目中,这应该是思考的方向。

网友探讨 需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

在投票环节,尽管获得了10票媒体投票,但因为未获得现场专业评审的投票,提线木偶最终遗憾地结束了此次春晚名额角逐之旅。

针对这一结果,在网络平台上,对于提线木偶戏在内的传统文化,是要原汁原味地传承,还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网友们展开了激烈讨论。网友“佩雷罗”表示,创新发展的建议太虚,之所以失利的最大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

更多的网友则认为“要创新发展”说中了目前泉州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中的软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泉州文艺界人士表示,被指创新不足,其实不光是提线木偶一家,而是目前泉州文化艺术传承的现状。

“从题材到表演,从音乐到对白,没有改变传统的表演,在现代舞台灯光下显得相对无力。要创新,这句话很中肯。”网友“刺桐观文”在观看直播精后总结说。而网友“韩太尉”和“安海落瑛”则表示,是原汁原味地传承还是与时俱进创新,确是难题。如何在守住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是值得泉州文化艺术界思考的问题。

期待努力后的成长

很多人为泉州提线木偶戏《直通春晚》失利不平,还有更多人就此陷入城市文化艺术如何更好传承的反思。

而在记者看来,能代表福建登上央视舞台,这本身已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胜利。而能让大家对挫折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更是一种难得的成功和成熟。“时光流转,流走的是胜负后的悲喜;流不走的是努力后的成长。”《直通春晚》中的这句台词,让人特别认同。对于将来,不管是加大题材创新,还是结合现代声光电表现形式,关于此次失利的探讨,将进一步为泉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夯实底气,凝聚智慧和力量。

古人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上春晚的小插曲过后,依着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认真钻研、努力实践,我们相信凤凰终将浴火重生,一个更美好的“东亚文化之都”不会遥远。(灿芬)

百戏之首 文化使者

“泉州时间”诠释海之故事

2014年3月18日,泉州代表团将参加“2014东亚文化之都”(韩国)光州开幕式。连日来,在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演出人员进行紧张的节目彩排。14日,“我家在海边”专场文艺演出进行彩排。图为谢幕时,提线木偶打开条幅,用韩文向观众问候“大家晚上好”。

据介绍,在韩国光州举办的“东亚文化之都”开幕式,将有70分钟“泉州时间”,这场名为“我家在海边”的表演共有11个节目,分为《海之情》、《海之韵》、《海之梦》三个篇章。在这场三国文化大荟萃的开幕式中,泉州将呈现精彩的木偶表演《花好月圆》、充满张力的现代舞《生命》,更有南音与高甲戏的强强联合,带来独具魅力的闽南风情。(陈起拓摄)

木偶戏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被誉为“百戏之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名列其中,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等12个子项目,其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列于首位。

在泉州市数十年对外文化交流史上,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成为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一年内四进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40亿观众展示中国戏曲精华,成为全球首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掌中木偶戏也频频代表国家对外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这些丰硕成果让全国同行对泉州木偶戏刮目相看,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担当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本版文字 泉州网-陈智勇

木偶戏人才培养创造“世界经验”

去年年底,“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入选此名册的非遗项目,全世界至今只有十个项目入选。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全球推广入选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对全国木偶界是一大鼓舞,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向世界弘扬优秀的木偶艺术。

“人才培养是一个剧种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说,泉州历来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早在1956年就开办了泉州市艺术学校培养人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泉州专门开设多个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表演班,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表演人才;前两年,泉州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招收了泉州木偶班,面向全国招收优秀人才。

“口传心授”是非遗项目传承的主要方式,泉州也十分注重发挥老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实施“十百千”工程,建立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传习所和晋江南派布袋戏传习所,还建立四级传承人保护体系,让科班教学与老艺人传授相得益彰。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剧团在注重泉州提线木偶戏从业者的培养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潜在传承人和欣赏者的培育。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这是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重要原因。

“出人,出戏,出效益。”在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眼里,剧目创作与人才培育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之事。他说,晋江长期十分注重对掌中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南派布袋戏的历史传统与艺术特色。

泉州木偶戏献演奥运会大舞台

近年来,泉州木偶戏频频亮相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等重大文化交流平台,为泉州文化赢得了殊荣。

2008年8月8日晚,这是海内外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夜晚: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在上篇《灿烂文明》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表演曾获第十届文华奖的《古艺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四将开台》,以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以及泉州提线木偶的魅力。

王景贤认为,提线木偶在奥运开幕式“视觉盛宴”中作为主角展示我国戏曲文化内涵,主要基于两大原因:一是提线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能够体现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泉州提线木偶先后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去年,晋江市掌中木偶戏《闹元宵》也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巡礼——中国青少年赴英文艺交流活动”演出,通过伦敦奥运会平台展示泉州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此次交流活动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意在加强中英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我国传统艺术保护成果。在英期间,该团还到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莎士比亚故居进行文化交流。

小木偶踏遍五大洲

“这是一次‘开疆拓土’的演出。”回忆起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届“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专场演出时,美国华纳国际文化中心总监王凡至今还有些激动。该活动是联合国首次以一个国家的节日举办专场演出,泉州市木偶剧团成为第一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

王凡认为,只有泉州提线木偶戏才能让自己有足够信心征服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观众。泉州市木偶剧团自1952年建团后,长期作为泉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使者”对外进行交流活动,特别是近20年来,成果尤为丰硕。目前该团足迹已遍及全球五大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近160次交流和展演,这让泉州提线木偶戏“世界一流木偶艺术”的美誉实至名归。

作为地方文艺的优秀代表,晋江南派布袋戏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承担起了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以文化艺术搭建沟通桥梁的重任。洪世键说,该团至今已数十次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许,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经典长盛不衰创新再添活力

泉州木偶戏频频在海内外文化舞台上亮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得益于有一批精品剧目,这其中有传统剧目,也有不少创新之作。

《火焰山》:

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09年,泉州提线木偶戏《火焰山》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是我国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奖项,入选剧目是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创作演出的上千台优秀剧目中评选出来的。全省仅《火焰山》入选,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一台木偶剧。30年前,泉州市木偶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神话剧《火焰山》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演出一等奖。

《钦差大臣》:

首部木偶喜剧荣获国际木偶大奖

在去年上半年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钦差大臣》荣获最佳剧目奖。

《钦差大臣》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木偶讽刺喜剧,根据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自2002年创排以来获得“金狮奖”和文华奖等诸多殊荣,2009年,该剧还晋京为国庆献礼。

《古艺新姿活傀儡》:

走遍世界各地最聚人气

《古艺新姿活傀儡》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参加国内外交流最常演出的剧目。

该剧目是我市提线木偶戏精品剧目之一,荟萃了《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元宵乐》等经典剧目,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亮相的《四将开台》,就是《古艺新姿活傀儡》中的精彩篇章。

《赵氏孤儿》:

角逐第十四届“文华奖”

《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木偶悲剧,由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去年,该剧参加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荣获一等奖。今年,该剧还将作为省市文化部门推荐剧目参加我国第十四届“文华奖”的角逐。

这部戏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演员精湛的技艺,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内涵。

《金星花——小萝卜头》:

荣获我国文化创新奖提名奖

去年,由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创排的少儿多媒体动漫木偶剧《金星花——小萝卜头》备受我国木偶界瞩目。

该剧目是南派布袋戏在“突围”中创新的力作,剧目创排后深受我国文化界肯定,去年先后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化创新奖提名奖、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和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特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

木偶艺术的高峰

泉州木偶戏经千载传承而成为中国木偶艺术的当世代表,究其根本,在于历代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仅最近一百年间,就涌现出江加走、黄奕缺、李伯芬、林聪鹏等一批大师级艺术家。

江加走:

“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1871—1954)原名长清,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他被后人尊称为“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在木偶人物的形象设计与创造方面继承前人的艺术精华,总结出一套艺术创作理论,勾勒出了脸、眼、眉、鼻、口的各种形式,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傀儡形态模式达到230多种,终于使其雕刻作品成为国宝,成为被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为木偶艺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奕缺:

国际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1928-2007)南安市罗东镇溪西村人。黄奕缺曾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是享誉国际的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将傀儡棚从“一字台”改革为“天桥高台”,为傀儡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设计了集悬丝、杖头、布袋等傀儡戏技艺及人偶表演于一炉的舞台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傀儡戏的表现能力,把提线傀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巅峰。

李伯芬:

掌中木偶戏集大成者

李伯芬(1926-2012)晋江市潘径村人,出身木偶世家,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伯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1960年,他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戏剧节,以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轰动布加勒斯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林聪鹏:

创作木偶头拿遍大奖

林聪鹏,1964年生于泉州。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剧团演出的大量传统剧目、创新剧目所使用的木偶头,大多数是林聪鹏的作品,他将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头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由他为主完成木偶头造型雕刻制作的《钦差大臣》、《古艺新姿活傀儡》和《赵氏孤儿》轰动了海内外木偶界,拿遍大奖。

泉州市学生记者团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木偶艺术展

集结看演出 精彩偶遇记

走到幕布前的木偶,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现场不少孩子趴在舞台前认真观看

□早报记者 傅蓉蓉 吴小婷 文/图

变脸、射箭、耍棍,还会跳《江南Style》和《sorry,sorry》……你相信吗,这些可都是小木偶们的绝活。

5月18日,恰逢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系列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当天上午,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和泉州市刺桐幼儿园小朋友妙趣横生的木偶表演,不仅吸引了现场观众,也让学生记者乐不可支。

一开场,台湾嘉义诸罗山木偶剧团吴万成总监先给同学们上了堂小小的台湾木偶知识课,从第一代8寸木偶到如今的金光木偶,展示了台湾木偶艺术的发展历程。风趣幽默的解说加上木偶们潇洒的武打动作,神乎其技的变脸表演……让同学们第一次领略到台湾木偶表演的风采。泉州市木偶剧团带来的《狮子舞》、《驯猴》、《小沙弥》等多个传统剧目,逗趣的表演,同样博得满堂喝彩。

舞台周围的展示柜里,清代提线木偶打头阵,展示了木偶的起源、造型构造、雕刻艺术等,各色乐器、表演道具也摆放其中。

据悉,此次系列活动将持续到6月17日,接下来还有闽台木偶艺术专题讲座、木偶DIY制作,错过此次演出的同学,也可自行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楼西斋展厅免费参观。

★小木偶大奥秘

□学生记者 宋裕曼(鲤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

5月18日上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了《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系列活动,我们有机会近距离采访了台湾木偶剧团演员。

活动一开始,台湾诸罗山木偶剧团就给我们展示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木偶,这些木偶动作敏捷,表演者有时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演员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木偶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度动作,令人叫绝。

表演结束后,我们有幸采访了木偶表演演员之一、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会长吴佳政叔叔。他告诉我们,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偶,“学掌上木偶最快也要半年。”“为什么木偶举起盘子不会掉?”我好奇地问道,他笑着回答:“因为它有离心力,能够平衡,有一个中心点支撑,所以不会掉。”

原来,小小的木偶蕴含这么丰富的知识。学好木偶表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能吃苦,掌握各种技巧。小木偶,有着大奥秘!

★闽台木偶观感

□学生记者 李钊(鲤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泉州市学生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来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参观闽台木偶展。

在这里,我见识到了各个时代的木偶,也领悟到了布袋木偶的神奇之处。你看,小小的布袋人被表演者操纵得多好,不仅能耍杂技,还能跳舞呢!你瞧,第四代金光木偶手持着弓箭,将箭稳稳地射出,好不精彩!见识过了台湾的布袋木偶,我们又观赏了泉州提线木偶的奇特表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要表演一个节目,都要努力排练许久,从这次木偶展中,我见识了精彩的闽台木偶表演,收获了不少知识。

★奇遇木偶记

□学生记者 陈泽鑫(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

走进展馆,栩栩如生的木偶头,华丽高雅的演出服,形式多样的配乐,丰富翔实的史料记载,一一展现在眼前,带我们走进了木偶艺术的殿堂。可精彩还在后头呢!来自台湾诸罗山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大师们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木偶表演。

瞧,表演开始了。三个木偶人齐亮相,他们像孙悟空一样自如地耍着棍子,时而把棍子抛向空中再接住,时而互相抛给对方,令人眼花缭乱。可厉害的还数那位“侠客”,当遇到贼寇,他拔出长剑,大声一喝,一剑毙命,贼寇应声被劈成两半;他挥出草帽,“啪”的一声,远处的树木应声断成两截……

这是木偶人啊!是谁让它们有了生命?当然是幕后的艺术大师们,他们用精湛的技艺,赋予木偶新的生命角色。“这个木偶比你们的年龄还大,他已经陪伴我十几年了。”木偶大师视木偶如己出,木偶的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有时为了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甚至花费数月的时间练习,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指导老师:李冬梅)

★采访木偶剧团演员

□学生记者 吴思琪(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

木偶又称傀儡,有悬丝傀儡、掌中傀儡、杖头傀儡等。我最喜欢的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悬丝傀儡,尤其是《钟馗醉酒》这出戏。

木偶怎么会喝酒呢?我采访了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员沈苏革叔叔。“请问木偶怎么会张开嘴喝酒呢?”叔叔回答:“木偶由三十几条线操控,也有关节,可以像人一样动,所以就可以喝酒了。”表演中,钟馗不但会拿酒、倒酒,还会爬、坐、蹲等动作。你瞧,钟馗把一大壶酒喝了,喝完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觉时不仅打起了呼噜,还紧紧抓住酒壶不放;突然间,把酒壶一扔,就围着桌子满场一直跑、一直跑,跑了两三圈,就又坐在桌子上了。真好笑。

今天的演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泉州市木偶剧团沈苏革老师说:“木偶戏表演需要天分,但更需要努力练习。”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木偶跳《江南style》

□学生记者 黄印延(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

幕布渐渐打开,射出了耀眼的灯光,演出开始了。一个可爱的脑袋露出来了,它的头上顶着一个盘子,盘子一直在转着,一会儿,又一个娃娃脸露出来了,它手上拿着三个盘子。忽然,一个木偶把两个盘子分别放在另一个木偶的左手和右手,小心翼翼地把两个盘子转了起来。高难度的动作来了:刹那间,其中一个木偶拿着手上的盘子放在了另一个木偶的右腿上,另一个木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右腿上的盘子转了起来。台下的观众们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纷纷把这个镜头拍摄了下来。

令我最不可忘怀的是一个老头木偶跳《江南style》。只见老头木偶出来后,场内传来了《江南style》的歌曲。老头木偶则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每个动作都做得完美无缺。台上跳得热闹,台下观众看得激动。

这次演出,让我难以忘怀。如果您有机会到泉州旅游观光,别忘了观赏一场精彩的木偶戏。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