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首 文化使者
“泉州时间”诠释海之故事
2014年3月18日,泉州代表团将参加“2014东亚文化之都”(韩国)光州开幕式。连日来,在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演出人员进行紧张的节目彩排。14日,“我家在海边”专场文艺演出进行彩排。图为谢幕时,提线木偶打开条幅,用韩文向观众问候“大家晚上好”。
据介绍,在韩国光州举办的“东亚文化之都”开幕式,将有70分钟“泉州时间”,这场名为“我家在海边”的表演共有11个节目,分为《海之情》、《海之韵》、《海之梦》三个篇章。在这场三国文化大荟萃的开幕式中,泉州将呈现精彩的木偶表演《花好月圆》、充满张力的现代舞《生命》,更有南音与高甲戏的强强联合,带来独具魅力的闽南风情。(陈起拓摄)
木偶戏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被誉为“百戏之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名列其中,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等12个子项目,其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列于首位。
在泉州市数十年对外文化交流史上,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成为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一年内四进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40亿观众展示中国戏曲精华,成为全球首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掌中木偶戏也频频代表国家对外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这些丰硕成果让全国同行对泉州木偶戏刮目相看,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担当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本版文字 泉州网-陈智勇
木偶戏人才培养创造“世界经验”
去年年底,“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入选此名册的非遗项目,全世界至今只有十个项目入选。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全球推广入选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对全国木偶界是一大鼓舞,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向世界弘扬优秀的木偶艺术。
“人才培养是一个剧种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说,泉州历来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早在1956年就开办了泉州市艺术学校培养人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泉州专门开设多个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表演班,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表演人才;前两年,泉州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招收了泉州木偶班,面向全国招收优秀人才。
“口传心授”是非遗项目传承的主要方式,泉州也十分注重发挥老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实施“十百千”工程,建立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传习所和晋江南派布袋戏传习所,还建立四级传承人保护体系,让科班教学与老艺人传授相得益彰。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剧团在注重泉州提线木偶戏从业者的培养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潜在传承人和欣赏者的培育。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这是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重要原因。
“出人,出戏,出效益。”在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眼里,剧目创作与人才培育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之事。他说,晋江长期十分注重对掌中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南派布袋戏的历史传统与艺术特色。
泉州木偶戏献演奥运会大舞台
近年来,泉州木偶戏频频亮相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等重大文化交流平台,为泉州文化赢得了殊荣。
2008年8月8日晚,这是海内外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夜晚: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在上篇《灿烂文明》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表演曾获第十届文华奖的《古艺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四将开台》,以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以及泉州提线木偶的魅力。
王景贤认为,提线木偶在奥运开幕式“视觉盛宴”中作为主角展示我国戏曲文化内涵,主要基于两大原因:一是提线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能够体现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泉州提线木偶先后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去年,晋江市掌中木偶戏《闹元宵》也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巡礼——中国青少年赴英文艺交流活动”演出,通过伦敦奥运会平台展示泉州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此次交流活动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意在加强中英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我国传统艺术保护成果。在英期间,该团还到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莎士比亚故居进行文化交流。
小木偶踏遍五大洲
“这是一次‘开疆拓土’的演出。”回忆起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届“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专场演出时,美国华纳国际文化中心总监王凡至今还有些激动。该活动是联合国首次以一个国家的节日举办专场演出,泉州市木偶剧团成为第一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
王凡认为,只有泉州提线木偶戏才能让自己有足够信心征服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观众。泉州市木偶剧团自1952年建团后,长期作为泉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使者”对外进行交流活动,特别是近20年来,成果尤为丰硕。目前该团足迹已遍及全球五大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近160次交流和展演,这让泉州提线木偶戏“世界一流木偶艺术”的美誉实至名归。
作为地方文艺的优秀代表,晋江南派布袋戏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承担起了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以文化艺术搭建沟通桥梁的重任。洪世键说,该团至今已数十次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许,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经典长盛不衰创新再添活力
泉州木偶戏频频在海内外文化舞台上亮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得益于有一批精品剧目,这其中有传统剧目,也有不少创新之作。
《火焰山》:
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09年,泉州提线木偶戏《火焰山》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是我国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奖项,入选剧目是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创作演出的上千台优秀剧目中评选出来的。全省仅《火焰山》入选,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一台木偶剧。30年前,泉州市木偶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神话剧《火焰山》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演出一等奖。
《钦差大臣》:
首部木偶喜剧荣获国际木偶大奖
在去年上半年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钦差大臣》荣获最佳剧目奖。
《钦差大臣》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木偶讽刺喜剧,根据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自2002年创排以来获得“金狮奖”和文华奖等诸多殊荣,2009年,该剧还晋京为国庆献礼。
《古艺新姿活傀儡》:
走遍世界各地最聚人气
《古艺新姿活傀儡》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参加国内外交流最常演出的剧目。
该剧目是我市提线木偶戏精品剧目之一,荟萃了《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元宵乐》等经典剧目,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亮相的《四将开台》,就是《古艺新姿活傀儡》中的精彩篇章。
《赵氏孤儿》:
角逐第十四届“文华奖”
《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木偶悲剧,由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去年,该剧参加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荣获一等奖。今年,该剧还将作为省市文化部门推荐剧目参加我国第十四届“文华奖”的角逐。
这部戏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演员精湛的技艺,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内涵。
《金星花——小萝卜头》:
荣获我国文化创新奖提名奖
去年,由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创排的少儿多媒体动漫木偶剧《金星花——小萝卜头》备受我国木偶界瞩目。
该剧目是南派布袋戏在“突围”中创新的力作,剧目创排后深受我国文化界肯定,去年先后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化创新奖提名奖、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和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特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
木偶艺术的高峰
泉州木偶戏经千载传承而成为中国木偶艺术的当世代表,究其根本,在于历代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仅最近一百年间,就涌现出江加走、黄奕缺、李伯芬、林聪鹏等一批大师级艺术家。
江加走:
“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1871—1954)原名长清,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他被后人尊称为“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在木偶人物的形象设计与创造方面继承前人的艺术精华,总结出一套艺术创作理论,勾勒出了脸、眼、眉、鼻、口的各种形式,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傀儡形态模式达到230多种,终于使其雕刻作品成为国宝,成为被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为木偶艺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奕缺:
国际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1928-2007)南安市罗东镇溪西村人。黄奕缺曾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是享誉国际的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将傀儡棚从“一字台”改革为“天桥高台”,为傀儡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设计了集悬丝、杖头、布袋等傀儡戏技艺及人偶表演于一炉的舞台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傀儡戏的表现能力,把提线傀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巅峰。
李伯芬:
掌中木偶戏集大成者
李伯芬(1926-2012)晋江市潘径村人,出身木偶世家,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伯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1960年,他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戏剧节,以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轰动布加勒斯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林聪鹏:
创作木偶头拿遍大奖
林聪鹏,1964年生于泉州。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剧团演出的大量传统剧目、创新剧目所使用的木偶头,大多数是林聪鹏的作品,他将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头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由他为主完成木偶头造型雕刻制作的《钦差大臣》、《古艺新姿活傀儡》和《赵氏孤儿》轰动了海内外木偶界,拿遍大奖。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