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德化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据德化考古发现的238处唐至清的窑址,结合大量发掘的古窑址瓷器残片标本分析推测,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唐后期,德化陶瓷业已较发达,编纂了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开始建造“鸡笼窑”,陶瓷烧制由宋初的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宋元时代,德化瓷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至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艺从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作风,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明末清初,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晚清以后,德化瓷雕塑业每况愈下,少数民间艺人继承何朝宗艺术风格,锐意创新,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全面推广窑炉改造和烧成技术革新,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
迄今为止,月记窑已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莅临创作。
月记窑是目前德化保存完好、最为久远的龙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德化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因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知名艺术家的雕琢,必将拥有广阔的前程。
德化瓷烧制工艺可分为瓷土加工、雕塑成型、烧成三个过程。首先是选用德化优质白瓷土为原料,精细加工;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采用何朝宗开创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雕塑成型,其制作技艺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雕塑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最后放入窑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德化瓷烧制技艺使用的窑炉有鸡笼窑(分室龙窑)、龙窑(蛇目窑)、阶级窑等。德化瓷雕塑艺术继承前人优秀技法和何派风格,并不断创新发展,赋予作品新的生活气息,题材丰富,雕刻工艺精细,从主体造型设计、表情刻画、衣服处理到局部装饰的完成,体现出精湛的技巧和文化素养的高超造诣,形成了德化瓷雕的独特风格,世代相传,绵延兴盛。
【赏宝】
三月三 该作品的创意源于广西壮族民间生活的一个场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细腻、优美的壮族少女造型,加之薄如蝉翼的彩色纱巾,将德化瓷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苇渡江 作品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例如脖子上的筋,胸前的毛都处理得非常逼真。同时作者运用了现代解剖学的概念,充分理解人体的构造,使得整件作品不论从哪一面进行考察都是完美的。
关羽观春秋 该作品以优质的白瓷塑造,刻法细腻,以纯净莹润的釉色和生动传神的形象取胜,摒弃彩绘而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独具艺术风韵。
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民间传统工艺个性显著,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推动各个历史时期窑业技术的科技进步。德化瓷塑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受官窑繁琐拘谨的羁绊,取材广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坚固致密,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具有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德化窑炉是“串窑的始祖”,对中外窑炉改革和窑业技术进步曾起过推动作用,德化瓷的烧制技术、坯釉配方已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潜心研究、仿效的课题,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德化瓷烧制技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仍垂范后人,成为瓷雕界竞相追求的目标。德化瓷塑在故宫博物院、南京、上海、广州博物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它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宋代以来,德化瓷雕塑一直是我国对外的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德化瓷雕与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产品远销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化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勤明的传人们在研究瓷雕技艺。(黄鹏辉 摄)
瓷艺爱好者被精美的瓷器吸引住了。(黄鹏辉 摄)
【代表性传承人】
苏清河 男,汉族,1941年6月至2012年2月,福建德化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出生于陶瓷世家,1956年进入德化瓷厂雕塑组,师从苏勤明、许光益学习陶瓷工艺。从事陶瓷工艺美术工作五十余载,精通陶瓷雕塑技艺、陶瓷原料配制及烧成一系列全面技术,对德化瓷雕艺术精益求精,代表作品有:坐莲观音、华严三圣、坐岩戏珠弥勒等。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馆收藏。不断创新发展德化瓷烧制技艺,完成福建省科委科研项目“莹玉红新瓷种”研发工作。坚持培养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传艺于苏友谊、苏杜村、陈进宝、苏友德,并率先创办陶瓷工艺试制组,培养多名技术骨干,部分传人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后起之秀。
邱双炯 男,汉族,1932年出生,泉州德化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46年7月师从德化瓷塑名师苏勤明学习陶瓷雕塑,包括:泥料配制、雕塑造型、产品成型、坯体施釉等,学会了捏、塑、雕、刻、镂等一整套不同的雕塑技法,练就了一手绝活。由于师恩厚重,即使在德化县委、县政府任职期间,他也从未放弃对传统陶瓷雕塑的研究和实践。在继承民间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坚持提高和创新,研创了“陶瓷薄胎彩塑”工艺,颇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好评,其作品“贵妃出浴”曾被中国工艺美术馆评为珍品并收藏。他提出并实践、推广电热窑代替传统的“龙窑”烧制陶瓷,获得成功,使德化的森林植被及环境得到了保护。1993年始从事传统陶瓷雕塑技艺的传承与研发,以师带徒,言传身教,培养了200多名陶瓷艺人,活跃于广东、福建等陶瓷产区。
柯宏荣 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泉州德化县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79年学艺,师承陶瓷老艺人陈其太、当代著名雕塑家王则坚,打下了陶瓷雕塑必须的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烧等传统制作技艺基础,并巧妙地运用德化白瓷的特点成功开发出了纤维烧成法、柏纹瓷制作法及纹片瓷烧成法等工艺,其作品体现了娴熟的烧制技艺和精湛的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特色。先后创作了上千件作品,其中有50多件在国家、省部级专业评比中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省博物馆收藏,并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及香港地区举办个人陶瓷作品展,深得各国友人的青睐。先后收徒几十名,长期受聘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为客座教授,致力于陶瓷烧制技艺人才的培养,对德化窑千年技艺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玉峰 男,汉族,1946年10月出生,泉州德化县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出身于陶瓷雕塑世家,1964年随父苏勤明学习陶瓷雕塑技艺,1978年10月调往德化县工艺美术陶瓷厂工作,期间任设计室主任,系统地掌握了德化传统瓷塑技法及工艺流程操作。在继承传统瓷塑的同时,潜心钻研探讨,注重传统瓷塑和时代艺术相结合,制作了“云片特艺瓷塑”、“薄胎瓷塑观音”、“薄胎瓷塑花篮”等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艺四十多年,创作近1000多种瓷塑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奖,受到社会好评,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在秉承家风的同时,尽力传播德化传统瓷塑技艺,培养了苏献忠等优秀陶瓷艺人。
许瑞峰 男,汉族,1969年出生,泉州德化县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于陶瓷世家,从小就随父许兴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艺,并初步掌握了瓷雕艺术的传统技法,1988年从泉州陶瓷技校毕业后,分配于德化瓷厂再次随父学艺,深得瓷塑艺术的精髓,并且在设计创作生涯中力求不断创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研制了高温红釉瓷与窑变多彩结晶釉,使德化陶瓷釉艺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其作品注重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独具个性,先后十几次在国家、省、部级评比中获奖,并被各级博物馆收藏。担任德化泰峰艺术瓷研究所艺术总监,致力于陶瓷制作技艺的研发与传承。
杨剑民 男,汉族,1945年至2012年12月,泉州德化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65年7月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并分配在德化瓷厂工作,院校传承师从工艺美术教授于跃中,德化瓷传统技艺传承师从许文安。在名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日用瓷、艺术陈设瓷、瓷塑的制作技艺,特别是德化瓷的捏塑、浮雕的传统技艺对其影响深远。他吸收民间陶瓷艺人的艺术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较全面掌握德化瓷的传统技艺,采用特殊的烧制工艺,其作品以线造型的特质发挥、体现较充分,工艺美与材质美结合较完善。四十余年的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烧制有鲜明德化特色的一批作品,十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传艺于儿子杨东旸,并致力于薪传事业,到德化县职业中专、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培养学生1000余人。
陈明良 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德化县高阳村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生长在陶瓷世家,从小接受父亲陈天棋制瓷工艺的指导,1980年11月拜师瓷雕老艺人陈其泰学艺五年,深得前辈优秀传统雕塑技法的真传。曾在师傅指导下独立创作了多种瓷雕造型,并在实践经营中,立足传承与创新,有数百件多姿多彩的瓷雕精品出炉,许多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各项专业赛事中获大奖。曾在中央工艺美院雕塑设计系深造,其作品器型规整,造型优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特征结合,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并编著了《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1987年办厂以来收徒传艺,培养优秀学员100多名,受聘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教师,义务培养学生,并每年对外招徒,义务培养签约协议学员。
柯国镇 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泉州德化县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87年师从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夫妇,学习传统陶瓷雕塑创作,吸取其艺术制作精髓,从事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研究,掌握了传统瓷塑作品的雕、刻、镂、接、修等技艺及材料的性能和烧成技术,巧妙地运用德化白瓷的特点成功开发出了纤维烧成法、柏纹瓷制作法及纹片瓷烧成法等。大胆突破常规,利用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及通过釉水配方的调制、烧成温度曲线的控制,创作了古朴的抽象化陶瓷,其作品造型粗犷中见精细,构思出奇制胜,用简单的艺术手法追求一种自然美和抽象美,多次在国家、省部级专业赛事中荣获金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积极收徒传艺,先后带徒17名,并在德化陶瓷技术学院举办讲座。
林禄扬 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德化县盖德林地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跟随陈德卿、陈阻彬、杨建民老师学习陶瓷雕塑设计,1984年跟随陈德卿师傅学习陶瓷烧制技术,深谙其技艺特点。1991年创办了陶瓷工艺厂,并从事传统雕塑设计及其烧制,技艺熟练精干,曾研发和生产加工德化瓷土,运用中国画的技法特点到陶瓷釉面当中,克服德化窑需经过1330°C高温烧制容易产生釉面颜料变化的缺陷,研发德化白釉瓷土大件成型花瓶,其作品多次在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曾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现场展示德化瓷制作技艺。被聘任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到该院传授德化瓷烧制的有关知识,多年来传授技艺,以师带徒60多名,所带学徒技艺精湛,成为德化瓷塑优秀人才。
郑雄彭 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泉州德化县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2年在德化陶瓷技术学校学习陶瓷雕塑,1995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学艺,掌握了全面的陶瓷烧制技艺,199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专业进修,2006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学习,熟练掌握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烧等技艺,成功研发凝脂瓷、一品红、御晶瓷等一系列高档陶瓷新品种。其作品技艺精湛、多元融合、注重传承、致力创新,十几年来,创作了各种题材作品1000多种,多次在国家、省部级专业评比中获奖,数十件作品被各大博物馆、珍品馆收藏。多年来共带徒传艺120多人次,传授德化瓷烧制技艺,被聘为德化陶瓷技术职业学校客座教授,为该校师生进行陶瓷技艺讲座5场。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