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 南音姐妹花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清光绪年初,刘永赖(别名阿九)与其父因船运盐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交易,空闲时师从当地艺人学习民间音乐,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精于笙、扬琴、洞箫。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永赖、庄小两人把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带到泉港,在泉港各地传习开来,并经常参加新郎新娘“闹洞房”等民俗活动。同年,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动,其演奏笙声震撼听众,泉州府台申报上宪,授予“佾生”,送入府学就学,并为其取艺名舞庭。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推崇。因泉港区与莆田的仙游、秀屿毗邻,受地方方言影响而融入闽南、莆仙的一些特色,形成独具泉港地方特色的新乐种,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泉港的峰尾、后龙、山腰等地曾拥有五十多个北管教习馆,城关有“升平社、清平社、金兰社、丽泽社、金兰明义社”,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北管乐队,北管乐队参加农村的庆典、普度、迎神、装阁、出游、朝拜、物资交流等活动。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台湾乃至东南亚等也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北管还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后来又向海外传播,泉州北管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泉州北管乐器
北管谱
北管班学员参加新年祭拜刘永赖先师活动
泉州北管乐队队形
两岸大学生在世界闽南文化节表演北管名曲
泉港小学生演出北管(陈勇勇/传)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