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赴立陶宛、爱莎尼亚进行艺术交流
【申报过程】
受邀表演引起轰动
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表演,期间联合国总部的工作人员对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戏表演赞不绝口。随后几天,剧团又到耶鲁大学等高校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赞誉声不绝于耳。当时很多人问起是否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王景贤心里那根弦被触动了,他琢磨着为泉州木偶戏申报“优秀实践名册”。
在泉州市大力支持下,2008年,市木偶剧团制作好申报文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中国木偶”的名义“捆绑”申遗。不久,福建省文化厅提出以“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为名,并由福建省非遗中心为主,联合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捆绑”申遗。
2008年起,申遗之路踏上正轨。
撰写文本,拍摄视频……三个剧团全力以赴为申遗做准备。由于此前无人研究著述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及北派木偶戏等三个剧种的历史和价值,因此漳州方面在撰写文本时遇到不少困难。此时,王景贤编著的《指掌乾坤》一书解了燃眉之急。原来,《指掌乾坤》对南派布袋戏和北派布袋戏的渊源和关系作了深刻论述,这本书在关键时刻起了“指点迷津”之作用。
经过三年多努力,福建木偶戏终于“修成正果”,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聚焦剧团】
泉州的木偶戏“唱主角”
“得以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泉州的木偶戏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景贤直言,不论是最先提出申遗的想法,还是率先撰写申报文本作为范本,泉州的木偶戏起了核心作用。对此,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也认为,泉州的木偶戏在申报中“唱主角”。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开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深受群众喜爱。福建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戏。布袋戏又分为南派布袋戏即晋江布袋木偶戏以及北派布袋戏即漳州布袋木偶戏。
如今,提线木偶戏发源于泉州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布袋戏则发源于泉州,再传播至漳州。早期的布袋戏“唱傀儡调,做梨园科”,这是发端于泉州的布袋戏的显著特征,然而传到漳州后,漳州的布袋戏吸收了京剧、赣剧等剧种的艺术养分,渐渐地一方面不再“唱傀儡调”,另一方面强化武打表演等元素。
究其本源,福建木偶戏的“根”在古代泉州的文化土壤里。
提线木偶表演深受小朋友喜爱
【先进典范】
保护传承传播 小木偶有大经验
小小的木偶竟有如此魅力,能填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方面的空白。
如果您接触过泉州市木偶剧团或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或曾静下心认真看过他们的表演,也许您会明白“指掌里有大乾坤”、“小木偶有大舞台”。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说:“‘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全球推广入选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这是对福建木偶戏的极大肯定。
厦门大学学生体验木偶制作
科班教学
培养优秀传承人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相关概念,“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三类人才:专业后继人才的培养、潜在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后继欣赏者的培养。欲入选“优秀实践名册”,在上述三类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能够提交优异的“成绩单”。
在专业后继人才培养方面,两个剧团均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接班人。市木偶剧团分别于1978年、1992年、2007年与泉州艺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并于2011年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招生。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也相继培养了三批科班人才,“剧团总共30多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当主角演大戏挑大梁,得到各地专家的肯定。”洪世键说。
三位一体
保护传承传播木偶戏
与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交流互动,开设兴趣班和艺术教育基地,经常到校园演出……两个剧团注重潜在后继人才的培养。艺术需要传承人,也需要欣赏者。为了培养后继欣赏者,市木偶剧团经常举办大型演出,在港澳台举办兴趣学习班,远赴世界各地作专场演出。据统计,市木偶剧团的脚步已经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精彩演出的熏陶下,木偶戏欣赏者遍布全球。
“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这是能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的重要原因”,王景贤说,泉州提线木偶戏在这几方面的成绩斐然。
先进经验
将在全世界推广
“申报成功后,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树为典型,并将组织相关国家和地区前来交流取经。”王景贤说,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意义非凡,同时意味着三个剧团拥有足以向全世界推广的先进经验。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
■链接
“优秀实践名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还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类别。
晋江布袋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泉腔演唱,历史悠久,曾数十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非遗优秀实践名册
东南网-福建日报2012年12月6日讯(记者 李珂)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5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由省文化厅主报、文化部申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也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三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我省是非遗的资源大省。我省主报和参与联合申报的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漳浦剪纸、柘荣剪纸)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等4个项目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等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视线
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培育潜在的欣赏者,改善木偶戏的内在存续能力和生存环境……
留住小木偶的大舞台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6日报道(记者李珂)福建木偶戏有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演出方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当这项传统艺术遭遇后继乏人的尴尬,“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应运而生。因保护和传承的成效显著,5日,该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填补了我国在该类项目的空白。
各地申报“非遗”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不少,究竟“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入选?它制定的具体任务有哪些,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有什么借鉴?
传统艺术遭遇生存之艰
福建木偶戏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积累了众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形成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和体系,以及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加之其表演技法复杂、练习时间长,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的意愿日渐下降,木偶戏后继乏人。
为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在省文化厅协调、组织下,以培养传承人为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该计划提出: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提高社区民众对木偶戏的认知度和欣赏能力;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为木偶戏的教学、传播创造条件;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活动;建立福建木偶戏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提供展演、传习、宣传条件,便利公众参与;开展区域间、国际间的合作,促进艺术交流;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木偶戏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为木偶戏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培养计划效果初显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普及木偶戏知识和欣赏方面,我省已在50多个学校开展“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建立了近20个公众木偶社团组织,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木偶戏欣赏者。
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全省已有近200名潜在从业者接受了艺术院校的专业培训;已确认福建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3名,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
此外,2009年,我省完成对福建木偶戏的普查,并建立专题数据库,使59个剧目及70位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得以保存;2008年到2010年,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嘉礼(提线木偶)馆等10多个新的传习基地和交流展示场所;泉州市木偶剧团正着手抢救复排时长达10个小时的经典传统剧目《目连救母》。
2007年以来,泉州市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数十名外国从业者拜师学艺;2009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和漳州市木偶剧团分别被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命名为“艺术交流泉州实验基地”和“艺术交流漳州实验基地”。
“这些活动对普及木偶戏,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欣赏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招募木偶戏学员时,报名人数大幅度增加。”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非遗”保护模式的启示
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实践模式,“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获得成功有哪些启示?
“该计划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在充分尊重福建木偶戏持有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业工作机构共同参与制订和实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同时,计划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他说,该计划在庄陈华等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和参与下,以培养后继从业者为核心,所采取的措施系统地考虑了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因素,也考虑了包括专业和业余从业者、欣赏者在内的各方面人员,体现了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该计划还注重评估从业者的技能。省文化厅每两年组织专家对自愿申报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木偶操纵、演唱、偶像制作等技艺水平及传承业绩进行评审认定,并向文化部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省将继续通过社区、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合力,采取互联网、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专题论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福建木偶戏的保护经验。”该负责人说,相信对其他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或有启示作用。
福建木偶戏"墙内开花墙外香" 培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2年12月4日,在法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正式被列入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10项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之一。
7日,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别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等三个保护序列。此次“福建木偶”实现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零”的突破。
作为并非当今文化市场中大红大紫的表演艺术,福建木偶如何趟出了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在文化传承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木偶戏市场并不景气
福建木偶戏自唐末兴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为提线木偶和掌上木偶,参与此次文化遗产申报的是泉州、晋江、漳州三家木偶剧团。8日,记者采访了泉州和晋江两家木偶剧团。
据国家一级编剧、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介绍,泉州提线木偶一直坚守传统形式,唱腔、配乐仍用传统傀儡调;而晋江掌上木偶则是“唱傀儡戏、做梨园科”;漳州掌上木偶更是吸收了北方戏剧唱腔、武打元素。前两者为中国木偶南派文戏代表,后者则为北派武戏代表。2006年南北两派同时进入中国非遗名录。
明代时福建木偶剧就形成了科班传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将科班集中成立了泉州木偶剧团,同时取消科班制。“演员基本都是从当地艺校科班里出来的,保障了泉州木偶戏始终传承、表演。”王景贤告诉记者。
“我更喜欢招‘小六’这批。”国家二级演奏员、晋江木偶剧团副团长李胜奕想法则略有不同。他所说的“小六”指的是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中招来的演员。“我们也从艺校招过,但效果不好,木偶戏同样讲究童子功。”
不仅要招得进,还得留得住。老李团里演员队伍十几年一直很稳定。“工资不算高也不算低,而且市里采用的是定向培养,只要肯学,工作基本不成问题。”不过,和很多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木偶戏在当下文化市场中很不景气,收入基本是政府补贴。但单靠政府补贴扶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困境
外欠几十万的债、内欠4个月的工资没发,10多个演员申请要调离。这就是20年前老王接手泉州团时的情景。他表态:“给我一年时间,如搞不好我们一起调离。”虽然国内市场较小,但王景贤发现外国人特别喜欢木偶戏。
恰好泉州是个大侨乡,在这20年间王景贤和他的泉州团先后出国(境)演出160多次,走遍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汁原味的中国提线木偶技艺,不仅让他们在经济上彻底走出了困境,更赢得了一系列荣誉——2002年入评亚太文化中心10大民间艺术、200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参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文艺表演项目……李胜奕的晋江团这几年也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福建省的这三个木偶剧团,每年海内外平均演出超过千场次,演出反过来也推进了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剧目开拓、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培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
福建木偶戏成功延续、传承、发展至今,算得上是走了一条“墙内开花墙外香”之路。除了这条路,其他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还可以由此借鉴哪些经验呢?
“每种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么发展肯定不尽相同,最关键的就是,既不能盲目市场化丢了自己的魂,也不能躺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上一动不动。”陈吉告诉记者,此次“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遗成功,并不意味福建木偶戏传承发展从此就一劳永逸。它其实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继续加强从业者传承人队伍培养,福建省目前已制定了每年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补贴计划;二是要加大对潜在传承人(即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培养,所以自2008年起,福建省已按计划实施木偶戏进社区、进中小学和高校、在各地建立传习所等工程;三是要扩大欣赏者传承人(即观众)队伍。
在第三个方面,晋江市已经走在前列。去年晋江市投资亿元新修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泉州近期也新批给木偶剧团一块地建个木偶剧场。
“我们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剧场了!”老王和老李对此兴奋不已。两人早就想好计划:以后可以定期安排演出、定点举办培训班、展览经典木偶道具,还可以请国外同行交流沟通。
“越是传统艺术,越是要不断‘动’起来。一味地放在博物馆、锁进保险箱,最后只能失去生命力。”王景贤感慨。(赵鹏)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