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计划效果初显
“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普及木偶戏知识和欣赏方面,我省已在50多个学校开展“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建立了近20个公众木偶社团组织,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木偶戏欣赏者。
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全省已有近200名潜在从业者接受了艺术院校的专业培训;已确认福建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3名,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
此外,2009年,我省完成对福建木偶戏的普查,并建立专题数据库,使59个剧目及70位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得以保存;2008年到2010年,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嘉礼(提线木偶)馆等10多个新的传习基地和交流展示场所;泉州市木偶剧团正着手抢救复排时长达10个小时的经典传统剧目《目连救母》。
2007年以来,泉州市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数十名外国从业者拜师学艺;2009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和漳州市木偶剧团分别被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命名为“艺术交流泉州实验基地”和“艺术交流漳州实验基地”。
“这些活动对普及木偶戏,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欣赏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招募木偶戏学员时,报名人数大幅度增加。”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非遗”保护模式的启示
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实践模式,“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获得成功有哪些启示?
“该计划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在充分尊重福建木偶戏持有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业工作机构共同参与制订和实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同时,计划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他说,该计划在庄陈华等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和参与下,以培养后继从业者为核心,所采取的措施系统地考虑了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因素,也考虑了包括专业和业余从业者、欣赏者在内的各方面人员,体现了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该计划还注重评估从业者的技能。省文化厅每两年组织专家对自愿申报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木偶操纵、演唱、偶像制作等技艺水平及传承业绩进行评审认定,并向文化部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省将继续通过社区、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合力,采取互联网、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专题论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福建木偶戏的保护经验。”该负责人说,相信对其他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或有启示作用。
福建木偶戏"墙内开花墙外香" 培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2年12月4日,在法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正式被列入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10项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之一。
7日,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别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等三个保护序列。此次“福建木偶”实现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零”的突破。
作为并非当今文化市场中大红大紫的表演艺术,福建木偶如何趟出了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在文化传承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木偶戏市场并不景气
福建木偶戏自唐末兴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为提线木偶和掌上木偶,参与此次文化遗产申报的是泉州、晋江、漳州三家木偶剧团。8日,记者采访了泉州和晋江两家木偶剧团。
据国家一级编剧、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介绍,泉州提线木偶一直坚守传统形式,唱腔、配乐仍用传统傀儡调;而晋江掌上木偶则是“唱傀儡戏、做梨园科”;漳州掌上木偶更是吸收了北方戏剧唱腔、武打元素。前两者为中国木偶南派文戏代表,后者则为北派武戏代表。2006年南北两派同时进入中国非遗名录。
明代时福建木偶剧就形成了科班传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将科班集中成立了泉州木偶剧团,同时取消科班制。“演员基本都是从当地艺校科班里出来的,保障了泉州木偶戏始终传承、表演。”王景贤告诉记者。
“我更喜欢招‘小六’这批。”国家二级演奏员、晋江木偶剧团副团长李胜奕想法则略有不同。他所说的“小六”指的是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中招来的演员。“我们也从艺校招过,但效果不好,木偶戏同样讲究童子功。”
不仅要招得进,还得留得住。老李团里演员队伍十几年一直很稳定。“工资不算高也不算低,而且市里采用的是定向培养,只要肯学,工作基本不成问题。”不过,和很多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木偶戏在当下文化市场中很不景气,收入基本是政府补贴。但单靠政府补贴扶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