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赴立陶宛、爱莎尼亚进行艺术交流
【申报过程】
受邀表演引起轰动
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表演,期间联合国总部的工作人员对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戏表演赞不绝口。随后几天,剧团又到耶鲁大学等高校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赞誉声不绝于耳。当时很多人问起是否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王景贤心里那根弦被触动了,他琢磨着为泉州木偶戏申报“优秀实践名册”。
在泉州市大力支持下,2008年,市木偶剧团制作好申报文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中国木偶”的名义“捆绑”申遗。不久,福建省文化厅提出以“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为名,并由福建省非遗中心为主,联合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捆绑”申遗。
2008年起,申遗之路踏上正轨。
撰写文本,拍摄视频……三个剧团全力以赴为申遗做准备。由于此前无人研究著述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及北派木偶戏等三个剧种的历史和价值,因此漳州方面在撰写文本时遇到不少困难。此时,王景贤编著的《指掌乾坤》一书解了燃眉之急。原来,《指掌乾坤》对南派布袋戏和北派布袋戏的渊源和关系作了深刻论述,这本书在关键时刻起了“指点迷津”之作用。
经过三年多努力,福建木偶戏终于“修成正果”,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聚焦剧团】
泉州的木偶戏“唱主角”
“得以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泉州的木偶戏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景贤直言,不论是最先提出申遗的想法,还是率先撰写申报文本作为范本,泉州的木偶戏起了核心作用。对此,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也认为,泉州的木偶戏在申报中“唱主角”。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开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深受群众喜爱。福建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戏。布袋戏又分为南派布袋戏即晋江布袋木偶戏以及北派布袋戏即漳州布袋木偶戏。
如今,提线木偶戏发源于泉州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布袋戏则发源于泉州,再传播至漳州。早期的布袋戏“唱傀儡调,做梨园科”,这是发端于泉州的布袋戏的显著特征,然而传到漳州后,漳州的布袋戏吸收了京剧、赣剧等剧种的艺术养分,渐渐地一方面不再“唱傀儡调”,另一方面强化武打表演等元素。
究其本源,福建木偶戏的“根”在古代泉州的文化土壤里。
提线木偶表演深受小朋友喜爱
【先进典范】
保护传承传播 小木偶有大经验
小小的木偶竟有如此魅力,能填补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方面的空白。
如果您接触过泉州市木偶剧团或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或曾静下心认真看过他们的表演,也许您会明白“指掌里有大乾坤”、“小木偶有大舞台”。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说:“‘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全球推广入选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这是对福建木偶戏的极大肯定。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