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驿站有多美?
当倦了的小鸟儿匆匆回巢,当暮云合璧、霞染褪尽,当晚风将一轮幽蓝的天幕撒向大地,心中就会有答案。
晚风、菜园、蝉鸣,古厝、石阶、倒影。驻足其中,三古驿站的美如女子般温婉,仿佛穿透了岁月、凝固了时间。
三古驿站的建筑原型是平和黄梧宗祠、漳浦黄道周故居和漳浦海云家庙,占地2万多平方米,内部总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三座建筑成“品”字形建设,收纳有闽南特色的农耕器具。
站在三古驿站的广场上远望,视线广阔,碧绿连天,大片绿地舒展,将驿站托在怀中,如天然的屏障,又如男子精心地呵护他心爱的姑娘。
细雨蒙蒙,围绕在驿站周围的菜园在晚风中化作一首诗,雨水无声无息地沿着绿色的枝枝叶叶,滴落在泥土里,把都市的繁华挡在了世外,将浮躁消弭在时光里。
听风抚雨的细慢,坐在驿站的石阶上,连同自己的心跳也一同被听见,在少女般温婉的启发下,豁然,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建筑原型:黄梧宗祠
黄梧宗祠
黄梧,平和县高坑霄岭人,少时习武,入县衙当差役,不久投靠郑成功义军,屡建战功升前冲镇(今海澄)镇帅。清顺治十三年,黄梧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授封“海澄公”,开府漳州城。翌年,追封黄梧祖上,并赐金在其家乡霄岭营造宗祠。祠堂供奉霄岭开基祖和黄氏历代祖先牌位,子孙多俊彦,散居江浙豫章岭南各地的族人以及迁居台湾的后裔,纷纷回乡寻根,到宗祠谒祖。
黄梧宗祠始建于顺治十四年,康熙十四年被郑经所毁,康熙十六年皇帝拨款重修。宗祠虽规模不大,但气势恢宏,三进式砖木结构由下厅、中厅、顶厅,间隔两个天井,渐次石阶增高建成。厅堂两侧为护厝。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面装饰,悬山顶燕尾脊保留闽南传统建筑风格,而中厅的脊饰龙吻和双龙抢珠剪瓷堆塑,是一般民间祠堂所罕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屋内的石雕立柱,中厅的凤凰双柱,凤凰婷立牡丹花丛中栩栩如生;顶厅的二根龙柱,青龙盘绕酷似从天而降活灵活现。梁架斗拱精雕细刻、贴金彩绘富丽堂皇,特别是取登科甲之意的蟹状斗抱,在闽南地区的宗祠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傲然矗立的黄梧宗祠,由清代皇帝赐建,备极豪奢,霸气四溢,以号称“闽南第一宗祠”向人们昭示着黄氏先人显赫的过去。
建筑原型:黄道周故居
黄道周故居
黄道周,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募众抗清失败被俘,慷慨就义谥忠烈。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福建等处书院,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
故居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石斋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重修于崇祯十七年。黄道周25岁迁居于此,后亦辟为讲学处,称东皋书舍,明亡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面阔五间,正堂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檐廊作卷棚式,悬山顶燕尾脊,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天井中间摆一座边长3.78米的正方形石盘,护以石栏,称“天方盘”,盘面刻有纵横交错的1万多个小方格和8个同心圆,是黄道周特别制作演绎天象用的教具,蕴含易理,几百年来尚无人能识其中奥妙。
黄道周故居,是其主要生活、讲学和著述的地方,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护,每年春秋祭祀。1961年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原型: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堂号“世德堂”,是乌石林氏的宗祠。乌石林氏望族,历代人才辈出,明嘉靖以后的近百年间,登进士第9人,举人和知县以上官员15名,秀才难更卜数。在漳州市区的香港路跨街矗立的一座“尚书探花”石牌坊,就是为褒奖明嘉靖三十八年高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林士章而建的。乌石林氏在明代就有族人东渡台湾,传衍至今,在台后裔已有上万之众,两岸宗亲往来频繁,宗祠成为敦亲睦族、维系血缘的重要纽带。
位于漳浦县旧镇镇后埔边村林氏宗祠,明正统十三年创建,初具五间三进之规模。万历八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即为现在的宏敞雄伟建制。主体建筑三进五开间,面阔24米,进深5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抹灰土墙,前面石雕麒麟墙裙,木刻花堵窗棂,设三个对开大门。步口廊及里面以雕屏和柱子支撑斗拱梁架构成,无论是吊篮瓜筒、斗抱束木,还是大楣通梁、隔扇壁屏,精雕细琢之古典之美,贴金彩绘之诗情画意,多彩的靓丽装饰彰显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样的祠堂建筑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绝无仅有,在闽南亦属少见。海云家庙盛称“闽南第一大家庙”实非过誉。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