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刘书昌讲述军旅生涯
1950年11月18日,战争中多处负伤的刘书昌正在福州康复医院养伤。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病房。老太太是刘书昌的母亲。
“眼前的老人,身上棉袄破得棉花都露出来了,灰头土脸,满脸褶子像70岁,怎么看都不像我40多岁的母亲。我实在认不出,直到她叫我的小名。”刘书昌当场与母亲抱头痛哭。
原来,刘书昌参军后,一走16年,为了革命事业,再没回过家,再没见过母亲刘曹氏。刚解放,33岁就守寡的刘曹氏思儿心切,身无分文,凭着一张军属证,就从家乡山东掖县南下,马车换乘汽车,汽车再换乘火车,挺着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肝腹水肿胀的大肚子,硬是跋涉四千里,途经江苏、上海、江西、浙江4省市,历时1个多月来到福建寻子。
“古有朱寿昌千里寻母,可我刘书昌母亲却是千里寻子,忠孝不能两全,我不孝啊……”说到这儿,刘书昌的眼睛湿润了。
如今,谈起和老伴决定双双无偿捐献遗体,他对记者说:“比起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动乱时期遇难的同事,我已经很走运了。”
“我一生都献给了党和祖国,死了捐遗体,很正常,天经地义吧。”刘书昌淡然地说。(湄洲日报记者 刘永福文)
讲起日寇的罪行,刘书昌义愤填膺。
1950年,与刘书昌分别16年的母亲,凭着这一军属证,南下千里找到儿子。
![]() |
![]() |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