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美村
曾氏“番仔楼”
融合中国与西洋文明的“大手笔”
由新加坡华侨巨富曾振源父子两代历时14年建成,是华侨吸收西洋文明的有力物证
曾氏“番仔楼”的瓷砖。(张奇辉摄)
曾氏“番仔楼”。(高金镖 摄)
简介
历时14年建成
见证“海丝”兴盛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曾氏“番仔楼”,位于墩上社。这个中西合璧的楼群,为三横三纵群落,显“凹”字形布局。厅房号称99间,实有120多间,用地面积9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体工程耗费白银17万两。这一名噪百年的华侨豪宅,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工艺精湛,庄重典雅。
番仔楼始建于1903年,由新加坡华侨巨富曾振源及儿子曾福全、曾福祯两代人共历时14年建成,蕴含着曾氏过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是华侨吸收西洋文明的有力物证,见证了“海丝”的兴盛。曾氏的大手笔,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传奇
故事
航运巨头回乡赈灾获朝廷赠匾
番仔楼,是东美村的传奇,它不仅仅是身份与富贵的象征,还是曾氏家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管岁月如何流转,番仔楼在世人的眼里,一直散发着属于自己那份瞩目的光彩。如此豪气的洋楼,背后的传奇故事却鲜为人知。
番仔楼的创始人曾振源,曾经是一个靠卖田螺度日的少年,于十九世纪初只身前往南洋谋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曾振源刚开始在新加坡做的是货栈学徒,老板是当地的番婆子,开店贩卖各色货物。后来,曾振源用挣到的钱开了间货店,取名“丰源货栈”,开始走上自己的经商之路。数年时间后,丰源商号在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以及我国的厦门、广州均有分号。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曾振源父子又组建了“丰源航务局”,共有29艘轮船,较大型的轮船有13艘,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曾氏也由此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后来,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
番仔楼竣工后,时值黄河泛滥,善良富有的曾氏毫不吝惜,又捐赠大量银元赈灾,朝廷赠匾书曰“曾浦堂”,至今悬挂于宗祠。曾福祯在红军进漳时让红四军在“番仔楼”进驻过一段时间,到红军撤出漳州,曾福祯即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在漳州“马道底”当众枪毙。可怜曾经显赫一时的曾氏家族就此一蹶不振,家道式微,令人唏叹不已。豪华庄园“番仔楼”,后来也几经遭摧残蹂躏,致使这幢建筑精品在风雨飘摇中损毁甚多,令人扼腕叹息。
建筑
特色
做工精雕细琢
豪华无与伦比
番仔楼建筑楼群的豪华可谓无与伦比,据曾氏后裔说,当时工程进入最后阶段,为了让工匠们精雕细琢,宗祠的石雕工钱是用雕凿出来的石粉称重去领取等量的白银,主人家出手的阔绰实属罕见。其中一些建筑构件、材料、建筑设施为研究闽南番仔楼建筑提供难得的实物。
1.半月形 “拱桥”。漫步楼房里,楼上与楼下都建有一条狭长的过道,通道的中段,有好几个类似半月形的“拱桥”,在闽南地区极为罕见。这样,人们可直接从桥上走到对面的楼房,而不用重走回头路。
2.英国产花瓷砖。在屋内,可见到细碎的光影洒满各个角落,楼房内外墙装饰用的花瓷砖,据说是由英国制造的,建番仔楼时由南洋专船运回。富有西式情调,不再是拘谨的、循规蹈矩的造型,而是表现出主人诗意的眼光及淡雅的情怀。楼主人仅为了这些装饰上的物品,不计成本,一件件从南洋运回。
3.自来水设施。中楼的二楼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壁炉的烟囱像两只耳朵立于中楼的屋顶,后花园东边建有风力抽水机楼,自来水管道由此通向各座楼。一百多年前,在闽南农村,能拥有自来水设施,而且配有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确实是凤毛麟角,非同小可。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