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月,参加“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前往新加坡等地考察的陈文总(前排右五),在新加坡厦门同乡会馆与众乡亲合影。其右侧为厦门大学原校长林文庆。
中共中央2005年颁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有关方面2006年3月补授给陈文总将军,由其后人代领。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卢怡恬)同安石浔,濒临东海的一个普通村落,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农历十二月初三,陈文总出生于此。在厦门,陈文总接受了正规教育,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就读、毕业于竞存小学、厦门中学堂(省立第十三中学的前身)和同文书院。
20世纪初的厦门,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的重要口岸之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不给陈文总的心灵带来深深的刺激和创痛。弱冠之年,他就萌发了变革愚昧落后的现实社会的希望、改造积弊日深的旧中国的爱国民主思想。
陈文总的一生,是忧国为民、追求真理、御侮扬善、报效社会的一生。其最大亮点就是全程参与伟大而惨烈的抗日战争,而其中情愫、渊源,可追溯至早年投身群众性的反日爱国义举——
1923年7月,厦门各界集会,抗议日本拒不归还此前无理占领的中国领土旅顺大连。其任大会主席,抨击日本狼子野心,呼吁坚决抵制日货,回家途中遭日本驻厦领事指使的台湾浪人袭击而身负重伤。全市罢市罢课,抗议歹徒暴行,要求当局缉凶。《申报》连续刊发十几条消息,表示关切声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
1929年4月,东渡日本就读士官学校22期步科。此前因参加南昌起义被通缉,借此可避难更可“师倭之长以制倭”。受其支持,其妻、早稻田大学学生杨若洲因捐助旅日朝鲜共产党开展反日斗争被拘禁。
1931年7月,学成归国。任冯玉祥秘书、汾阳军校教官,培养一批抗日志士。
1932年5月,与陈铭枢将军参加中日淞沪停战谈判,“面斥日酋高桥谰言”的场面震人心魄。
1933年5月,参加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多次开赴前线,教训不可一世的日军。
1933年11月,任驻闽某保安区司令,帮助因“闽变”失败的十九路军安全转移。“闽变”主角陈铭枢后赠其书作,赞其舍命保全抗日劲旅的侠肝义胆。
1936年秋,攻读陆军大学15期正则班。利用兼任29军团副、三战区机要室参谋主任之机,多次上前线作战,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云麾勋章”。
1938年4月,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同云南地方军旅长万保邦生死与共,成为莫逆之交。
1939年3月,“陆大”毕业留校任教。常辗转各战场,丰富实战阅历;讲授专题战术,培养青年俊彦;编纂《将校必携》《步兵操典》惠及各部队。
1941年6月,随“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赴东南亚考察,报告具有前瞻性受到重用,任军令部国际情报处处长、中美英荷四国军事联合会议秘书等,兼“陆大”教官。定期提交分析国际反法西斯战场形势动向及意见建议的“战报”。
抗战中期,任中央军校七分校教育处长。主办“特别班”,吸收英语好悟性高的大学生全面掌握进口的新式武器以杀敌;培训熟悉日语、渴望“打回老家去”的东北流亡青年成为瓦解日军斗志的“心战”宣传员。
抗战后期,任第一军参谋长。
1944年8月,提出著名的征兵动员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激励青年学子参加“青年军”投入主战场。
1945年抗战胜利,任河南新乡受降长官。因表现突出,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等忠勤勋章”。
1947年7月,反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放弃中将参谋长的官爵。
1947年8月,回到厦门。在全市各界欢迎大会上,将缴获的三把日本战刀赠予厦门文献会、大同小学和通俗教育社,表达对家乡父老的感激,抒发蔑视侵略者的豪情。
1985年1月4日,香港《文汇报》在陈文总病逝后发表特稿,对其抗战生涯给予高度评价:“陈文总老先生一生爱国爱乡,为民主革命奔走,一旦溘然长逝,乡亲和友好均同表哀悼。”
注:笔者系陈文总外孙,长期从事政协文史工作,曾任厦门市政协文史学宣委副巡视员。
“我很小的时候,常听长辈提起‘你外公不得了,曾一口气缴获日本人三把战刀;鬼子又恨又怕,一直把他当成克星’。什么是克星?我当时不明白,只知道大概是死对头!”近日,卢怡恬先生应邀做客本报,讲述外祖父当年英勇抗战、不惜做倭寇“死对头”的故事。卢怡恬是陈文总次女陈素新的次子,长期从事政协文史工作。
故事一
“呼吁反日险些丧命,他就这样一路走到底”
陈文总出生于同安濒临东海的一个小渔村。奔流不息的大海赋予他勇敢执着的血性。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18岁,他担任《厦声报》主笔、编辑,积极宣扬科学民主新思潮,逐渐崭露头角。
25岁,他参与发起成立厦门通俗教育社,主张用进步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取代落后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
28岁,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拒不归还其无理占领的中国领土旅顺、大连,厦门爆发了抗议示威活动,陈文总被推举为全市“对日市民大会”临时主席并即席发表演说,呼吁市民坚决抵制日货,积极参加反日斗争。
此举却遭到日本驻厦领事的极端仇视。
“会议刚结束、回家途中,在一条叫‘石狮王’的僻巷里,一伙‘歹狗仔’(日籍台湾浪人、流氓地痞)乱刀砍向了陈文总,他颓然倒地,鲜血直流……”卢怡恬紧蹙眉头,放低声调,“幸亏路人发现,及时送他到医院,才转危为安”。
事后警方查明,行凶者受日本驻厦领事佐佐木胜三郎所指使;为了斩尽杀绝,他们甚至还追踪威胁治疗陈文总的医生。出于安全考虑,陈文总被送往上海治疗。
血淋淋的教训,使陈文总认清豺狼吃人的本性,从此义无反顾走上了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抗争的“不归之路”。
33岁,他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步科,决心“习倭长技以制倭”。其间,秘密支持帮助旅日朝鲜共产党人开展反日斗争。
36岁,即“九一八”事变当年学成回国,他正式参与了漫长而危险、完全军事斗争意义上的抗战。
51岁,在屡屡参与重要战役、多次出生入死之后,他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结束。
“1923年到1947年,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烽火岁月!且不说战斗规模、战斗严酷性实属罕见,包括前期准备、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战后受降、捍卫成果(反对内战、退出军界)五个阶段,陈文总都没落下”。“为何能够如此?”卢怡恬寥寥数语掷地有声,“是两位同安乡贤陈化成、陈嘉庚爱国爱乡的高风亮节让他斗志弥坚;是恶贯满盈的日本帝国主义用血与火唤醒了陈文总和无数同胞,与侵略者坚决抗争到底!”
故事二
“此地邯郸干净土,献身应不负廉颇”
诗言志。陈文总这两句诗袒露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参加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惨烈的抗日战争,在与侵略军的浴血战斗中实现人生最高价值。这段经历成就他一生中最辉煌最重要最难以忘怀也最引以为自豪的生命乐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报国心切的陈文总,日本学成后立刻归国。先后担任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政治、军事秘书,汾阳军校教官,国民党二十九军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并参加长城喜峰口保卫战。
1932年,他以主任参谋兼日语翻译身份,陪同陈铭枢将军参加中日淞沪停战协定谈判,与日本侵略军头目进行面对面、针锋相对的斗争,捍卫了中国军队、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3年,他主动请缨参加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的抗日爱国武装察哈尔民众同盟军,多次开赴前线教训侵华日军。
是年,他任国民党军驻闽某保安区司令,冒着生命危险,网开一面,让秘密前来求助的十九路军余部,顺利通过自己防区,转移安全地带。(曾在上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因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日政策,在福建发动“闽变”,后在蒋介石讨伐下失败。)该路军陈铭枢将军多年后还铭记于心,专门赠其书法条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讴歌其义薄云天、同仇敌忾的壮举。
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第15期正则班深造。临别时冯玉祥为他易名“左武”并寄语:成为文武全才,辅佐国家、报效民族。他刻苦学习,深入了解研究古今中外各种军事理论、实战战例和作战技能,还利用兼任第三战区机要室上校主任参谋之机,多次到前线参战。因为机智果敢、表现突出,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
其二子陈子厚回忆:父亲有张照片,只见他身着戎装,英俊挺拔,背后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建筑。这是他当年在李宗仁将军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于当地火车站的留影。
其三子陈子建补充:这次战役中,父亲与来自云南地方军队、素昧平生的万保邦旅长并肩作战而成为莫逆之交,还成为“双重”的儿女亲家。我(陈子建)和四妹(陈思齐),分别娶、嫁了万保邦女儿万琴仙、儿子万步林(现定居美国)。这在朋友圈子里一时传为佳话。
卢怡恬表示:据说万保邦将军后又参加长沙会战并升任六十军军长,解放战争中在云南组织地方武装反蒋,解放后担任国务院参事。“文革”前大约是1964年,他曾来鼓浪屿疗养,还专门到寒舍参访。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与鹤发童颜、平易近人的“万伯伯”有过一面之交。
故事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如何战胜武装到牙齿、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晚年的陈文总告诉二儿子陈子厚:必须“武功”(军事斗争)“文治”(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外交斗争)双管齐下。
1939年,他“陆大”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担任战术教官,后又兼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官。除了不改当年“本色”,经常转战江浙徽鲁等抗日前线,他更倾心于专题战术讲授。
知行合一。他认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克敌制胜的谋略方法传授给众多的爱国青年,激发引导他们以科学的力量战胜法西斯,比兵戎相见、单门独斗更重要更有效。为此,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将课堂所学与战场所得结合,既丰富提高自身素养,又深化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培养了许多治军人才。
著书立说。他抽出许多时间,精心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参与编纂《将校必携》、修改补充《步兵操典》等作战参考读物。后者发至全国各抗战部队,对单兵攻击、协作战斗有指导作用。
视野前瞻。1941年1月,即太平洋战争爆发近一年前,他参加商震将军为团长的“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前往马来亚、缅甸、印度等地考察当地英军驻防情况。他的才能和眼光,令蒋介石刮目相看。回国后,他向蒋介石提交有关的战略形势分析报告,指出:野心勃勃的日本完全可能“南进”;一旦日军侵略东南亚,当地英军必定立即弃守,太平洋局势将发生严重逆转。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石破天惊。抗战后期,为配合美军在亚太地区对日军展开战略大反攻,国民党当局准备招募十万青年知识分子组成“青年军”以投入主战场。陈文总受命起草动员报告。他当场提交了寥寥十四个字却影响广泛的对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风靡海内外。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