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浴血卫山河”
故事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如何战胜武装到牙齿、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晚年的陈文总告诉二儿子陈子厚:必须“武功”(军事斗争)“文治”(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外交斗争)双管齐下。
1939年,他“陆大”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担任战术教官,后又兼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官。除了不改当年“本色”,经常转战江浙徽鲁等抗日前线,他更倾心于专题战术讲授。
知行合一。他认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克敌制胜的谋略方法传授给众多的爱国青年,激发引导他们以科学的力量战胜法西斯,比兵戎相见、单门独斗更重要更有效。为此,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将课堂所学与战场所得结合,既丰富提高自身素养,又深化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培养了许多治军人才。
著书立说。他抽出许多时间,精心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参与编纂《将校必携》、修改补充《步兵操典》等作战参考读物。后者发至全国各抗战部队,对单兵攻击、协作战斗有指导作用。
视野前瞻。1941年1月,即太平洋战争爆发近一年前,他参加商震将军为团长的“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前往马来亚、缅甸、印度等地考察当地英军驻防情况。他的才能和眼光,令蒋介石刮目相看。回国后,他向蒋介石提交有关的战略形势分析报告,指出:野心勃勃的日本完全可能“南进”;一旦日军侵略东南亚,当地英军必定立即弃守,太平洋局势将发生严重逆转。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石破天惊。抗战后期,为配合美军在亚太地区对日军展开战略大反攻,国民党当局准备招募十万青年知识分子组成“青年军”以投入主战场。陈文总受命起草动员报告。他当场提交了寥寥十四个字却影响广泛的对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风靡海内外。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