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月,参加“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前往新加坡等地考察的陈文总(前排右五),在新加坡厦门同乡会馆与众乡亲合影。其右侧为厦门大学原校长林文庆。
中共中央2005年颁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有关方面2006年3月补授给陈文总将军,由其后人代领。
东南网8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卢怡恬)同安石浔,濒临东海的一个普通村落,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农历十二月初三,陈文总出生于此。在厦门,陈文总接受了正规教育,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就读、毕业于竞存小学、厦门中学堂(省立第十三中学的前身)和同文书院。
20世纪初的厦门,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的重要口岸之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不给陈文总的心灵带来深深的刺激和创痛。弱冠之年,他就萌发了变革愚昧落后的现实社会的希望、改造积弊日深的旧中国的爱国民主思想。
陈文总的一生,是忧国为民、追求真理、御侮扬善、报效社会的一生。其最大亮点就是全程参与伟大而惨烈的抗日战争,而其中情愫、渊源,可追溯至早年投身群众性的反日爱国义举——
1923年7月,厦门各界集会,抗议日本拒不归还此前无理占领的中国领土旅顺大连。其任大会主席,抨击日本狼子野心,呼吁坚决抵制日货,回家途中遭日本驻厦领事指使的台湾浪人袭击而身负重伤。全市罢市罢课,抗议歹徒暴行,要求当局缉凶。《申报》连续刊发十几条消息,表示关切声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
1929年4月,东渡日本就读士官学校22期步科。此前因参加南昌起义被通缉,借此可避难更可“师倭之长以制倭”。受其支持,其妻、早稻田大学学生杨若洲因捐助旅日朝鲜共产党开展反日斗争被拘禁。
1931年7月,学成归国。任冯玉祥秘书、汾阳军校教官,培养一批抗日志士。
1932年5月,与陈铭枢将军参加中日淞沪停战谈判,“面斥日酋高桥谰言”的场面震人心魄。
1933年5月,参加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多次开赴前线,教训不可一世的日军。
1933年11月,任驻闽某保安区司令,帮助因“闽变”失败的十九路军安全转移。“闽变”主角陈铭枢后赠其书作,赞其舍命保全抗日劲旅的侠肝义胆。
1936年秋,攻读陆军大学15期正则班。利用兼任29军团副、三战区机要室参谋主任之机,多次上前线作战,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云麾勋章”。
1938年4月,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同云南地方军旅长万保邦生死与共,成为莫逆之交。
1939年3月,“陆大”毕业留校任教。常辗转各战场,丰富实战阅历;讲授专题战术,培养青年俊彦;编纂《将校必携》《步兵操典》惠及各部队。
1941年6月,随“中国南洋军事考察团”赴东南亚考察,报告具有前瞻性受到重用,任军令部国际情报处处长、中美英荷四国军事联合会议秘书等,兼“陆大”教官。定期提交分析国际反法西斯战场形势动向及意见建议的“战报”。
抗战中期,任中央军校七分校教育处长。主办“特别班”,吸收英语好悟性高的大学生全面掌握进口的新式武器以杀敌;培训熟悉日语、渴望“打回老家去”的东北流亡青年成为瓦解日军斗志的“心战”宣传员。
抗战后期,任第一军参谋长。
1944年8月,提出著名的征兵动员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激励青年学子参加“青年军”投入主战场。
1945年抗战胜利,任河南新乡受降长官。因表现突出,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等忠勤勋章”。
1947年7月,反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放弃中将参谋长的官爵。
1947年8月,回到厦门。在全市各界欢迎大会上,将缴获的三把日本战刀赠予厦门文献会、大同小学和通俗教育社,表达对家乡父老的感激,抒发蔑视侵略者的豪情。
1985年1月4日,香港《文汇报》在陈文总病逝后发表特稿,对其抗战生涯给予高度评价:“陈文总老先生一生爱国爱乡,为民主革命奔走,一旦溘然长逝,乡亲和友好均同表哀悼。”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