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从今日起,本网将连续转载《泉州晚报》专栏《泉籍华侨抗战英雄谱》,再现部分泉籍华侨炮火中的英勇抗战事迹,牢记这段历史。
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在接见东南亚华侨战地记者永春籍华侨辜俊英时,为东南亚华侨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毛泽东”。
许多泉籍华侨青年参加南侨机工车队,奔驰在“抗战输血管”——滇湎公路上。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记者了解到,主要旅居在东南亚各国的泉籍华侨当时虽然身居异域,但心怀祖国,纷纷建立抗日救亡的各种团体,筹募大批捐款和物品寄回国内支援前线,主动请缨回国参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团结抗战 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东南亚华侨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分布在东南亚的泉籍华侨以“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为行动口号,建立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1月26日,菲律宾163个华侨团体(包括91个救国会)代表3000人在马尼拉举行全菲华侨救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通电国民政府,要求立即以武力收复失地;并达成加强宣传日军侵华真相、抵制日货、筹募捐款、航空救国等一系列决议。会后成立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推举南安侨胞曾廷泉为主席。
由宋庆龄等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成立后,经南安侨胞高剑峰、郑显玉和晋江侨胞许立、沈尔七、郑炎火5人一起筹备,于1936年初在马尼拉成立分会,各界华侨参加者达数百人。
1937年7月16日,旅菲各华侨团体联合组成由晋江侨胞李清泉任主席的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并在各省市设立分会。1938年还组织菲华最大团体之一——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施唤醒、沈福水、高剑峰、沈尔七等几任秘书长都是泉籍华侨。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全菲成立的143个华侨抗日团体,绝大多数由泉州侨胞出任主要领导人。
为统一领导东南亚各国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召开,成为东南亚华侨救亡斗争的最高组织。大会之后,各代表回到原侨居地,先后建立68个筹赈分会。当时,在总会和分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泉州侨胞比比皆是。他们在各侨居地号召广大华侨“各尽所能,各竭所力,增筹款项,推销公债,以救济中国抗战中之难民”。
捐资捐物 寄回祖国支援抗日在各地救亡团体的组织下,海外华侨“对祖国战区难民之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未曾有”,他们采用义卖、募捐、购买公债等办法,筹募大量资金和物品寄回祖国,支援抗日。
其中,越南泉州籍侨领颜子俊为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动华侨捐款100万元,募捐飞机10架,献给祖国抗日军队,还筹集数百万元和40箱衣服、药品,分别寄给第19路军和上海救济总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在8个月内就捐献100万银圆,一半汇给东北抗日义勇军,一半汇给上海赈济难民。祖国全民族抗战头3年,菲律宾华侨捐献达490万比索,可购飞机50架。据著名侨领陈嘉庚估计,1939年至1941年,东南亚华侨每人的月平均捐款额,菲律宾为6元(国币),居首位。在缅甸,泉州侨胞还将温陵、安溪、惠安等会馆和南安公会会所变卖,购买救国公债,并于1940年捐献汽车100多辆和大批衣物和药品等。到1941年底,海外华侨捐款总数达国币26亿元,月均6000万元。“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行5亿元救国公债,海外华侨认购一半,最后全部无偿献给祖国。大量外汇也是对祖国抗战的有力支援,仅泉州地区1938年至1941年4年来自菲、新、马的侨汇就达8.18亿元。
回国请缨 战场后方齐心抗战当时,许多泉籍华侨青年放弃自己的学业、辞去自己的工作,告别温暖舒适的家庭,在华侨救亡团体的组织和资助下,回到祖国,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参加神圣的抗战。
回国参军的泉州籍华侨爱国青年中,有许多是去延安参加八路军或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的。如1937年由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发动、组织的“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全队28人,其中泉州籍21人。1939年,由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工团体联合会发动、组织的“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全团24人,有20位是泉州人。他们到新四军慰劳后,大多数也参加了新四军,直接奔赴抗日前线。
延安是许多泉州籍华侨青年向往的地方。当时,他们从东南亚各国返回祖国,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或直接参加前线抗日,或参加学习后分赴各地进行抗日活动。
抗战期间,也有不少泉籍华侨、归侨参加国民政府的抗日部队。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军需物资的重要干线。1939年2月,应西南运输处要求,“南侨总会”发布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经挑选和批准后,共有3200多名机工分批返回祖国服务,在其中800多名福建籍南侨机工中有很多是泉籍华侨青年。他们在敌机空袭频繁的情况下风餐露宿,与饥饿、疾病、死亡顽强斗争,驾车奔驰在长达1100公里的滇缅公路及粤、桂、黔、滇、川、鄂各地,抢运军用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泉州晚报记者黄雅珊/文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文中部分资料出自刘西水撰写的《来自侨乡的红色记忆》一文,和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刘西水主编的《中共泉州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7-28国新办发布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 2015-07-24纪念抗战应注重挖掘“地方题材”
- 2015-07-24在抗战歌曲中重温鲜活历史
- 2015-07-24测抗战知识 壮爱国情怀
- 2015-07-24铭记抗战史 让中国腰杆挺得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