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岵山保护好、发展好,是李晓晨6年来不断思考的课题。 □本报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 小镇上来了位清华教授 2008年10月,岵山镇新建的骨灰安息堂,有人一口气买了6个牌位,这一行为引起了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找到这个“乡贤”,希望他能为在建的老人院捐款。 令他们讶异的是,这位“乡贤”竟是祖籍岵山的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李晓晨。李晓晨的父亲出生在岵山镇塘溪村,年少时远赴新加坡留学,抗战时期回国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北京工作,随后便在北京成家立业,他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儿子便是李晓晨。 李晓晨出生于1962年,自幼聪慧,成绩优异,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期间,他便在科技史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科研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表了诸多科技史的研究文章,因为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留校资格,在清华大学的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科技史。工作期间,他又攻读完该校的历史博士学位。 1988年,年仅26岁的李晓晨,被破格聘任为清华大学的副教授;1992年,30岁那年,他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不久后,他被调往国家科委工作。1995年,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厌倦了在体制内按部就班生活的李晓晨,和几位学术界的朋友一起辞职下海经商创业。 2007年,在商海沉浮十余年后,他萌生退意,希望重回学术界。当年,他重新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李晓晨杭州籍的母亲1987年因病去世,父亲如今仍健在,已96岁高龄。无论走多远,故园一直在老父亲的心中,随着年岁的递增,反而越来越近,年迈的他多次提出,将来他百年之后,想回永春老家,父亲希望他先将母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因此,才有他的岵山之行。 镇党委书记、镇长特地找到他,希望带他到镇里转一转,对家乡有进一步了解。在他们的带领下,李晓晨在傍晚时分到镇里转了转,夜幕中的古镇如此静美宁谧,匆匆一瞥令人意犹未尽。“我很快会再回来”,离开前他留下了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