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馈赠的美食技艺
“以前畲家人几乎个个都会制作这两道美食。每年农历三月到端午节,是山上的乌稔树和菅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时来到我们畲家村落,家家户户都能闻到菅叶粽和乌米饭香。”兰华英介绍。
不管是黄澄澄的菅叶粽,还是糯黏的乌米饭,用的都是颗粒饱满、玲珑剔透的畲家上好本地糯米,吃起来芳香绵柔、沁人心脾!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他们依山而居,繁衍数千载,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也制作出各种珍馐美味。
在畲乡流传着菅叶粽和乌米饭的故事。相传,菅叶粽源于畲家人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段宿怨。被皇帝下旨追杀的畲家人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坐船到了连江、罗源上岸,散落在闽东深山老林避灾。
到了端午节,他们不敢下山采大竹叶包粽子。有一位族长便用山上随处可采摘的长菅叶来包,做成圆圆长长的菅叶粽,用于上供祭祖并祭奠被诛杀的族人宗亲。大家看了,纷纷学样。从此,畲家端午包菅叶粽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乌米饭的由来,则与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抗击官兵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有关。
50多岁的兰华英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做乌米饭和菅叶粽,坚守这门美食技艺已有30年。
畲族粽子,不似汉族用竹叶裹成三角锥形,而是用菅草的叶子包成枕头管状,再用龙草捆扎五节。畲族语把“菅”念“甘” ,所以粽子通称“甘粽”,又称枕头粽、五节粽。
裹粽前,畲民们将糯米浸泡碱水中。碱水也有讲究,砍了山上的一种特别的碱树回来,烧成灰,用开水过滤碱灰,形成黄色的碱水,用此碱水制作的粽子色黄气香味美。
制作乌米饭,则是将乌稔叶捣碎后连同汤汁装在桶里,再浸上五六个小时,让叶片的养分与汤汁充分地融合,再用布袋将汤汁过滤,除去叶渣,放入精选的本地糥米浸泡24个小时,再上木甑蒸上一个多小时。畲家人说,一家蒸饭十家香。此时的乌米饭,既有糯米的清香,又有乌稔的草香,油黑透亮、清香糯柔,让人垂涎欲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6-16永定开展“情暖端午 携爱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 2015-06-16泉州丰泽区:第二故乡过端午 粽叶飘香传爱心
- 2015-06-16龙岩市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心城区文明家庭包粽子比赛
- 2015-06-15涵江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
- 2015-06-15丰泽区东美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