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瑞柔和颜炯伟父子正在重砌一段窑墙窑背,大修之后的月记窑将重新焕发生机
东南早报(记者 颜雅婷 王柏峰 通讯员 陈志明 文/图)月记窑老了。这条俯卧德化三班镇蔡径村洞上400余年的古龙窑,长时间高温熔融等原因导致窑体变形,如今正迎来新一轮的大修补。为了令她焕发新生,窑主人请来69岁的老拱窑师颜瑞柔帮忙补窑。
“龙窑烧制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会让龙窑变形甚至坍塌,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正常大修后,可再烧120多窑。”元宵刚过,颜瑞柔、颜炯伟父子和几名工人开工了,拆除变形的窑身、改造老旧的窑头。这几日,他们正忙着重砌窑墙、拱窑背,“上一回补窑,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也是我们兄弟来做的”。
颜瑞柔祖上就是建龙窑的,祖父颜地林、父亲颜清着都是德化当地知名的陶瓷窑炉建造师,他2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建窑,至今已40余年。经他们家族建的窑炉遍布省内外,单颜瑞柔参与造的龙窑就超过千条。“窑炉建造工艺复杂,涉及建筑、美术等多项专业知识,这可不是简单的力气活儿。”除了建窑外,拱窑师还得会烧窑,“建完窑后需烧一两窑检验成果”。几十年来,颜瑞柔所造的龙窑,从未发生意外,很多窑主连检验这道程序都免了。
颜瑞柔边砌窑背,边目测窑背的弧度,“这得是个半圆,拆掉的窑身就是因为倾斜了怕坍塌,才要重修”。拱窑门同样考验师傅的功力,“往里了影响美观,太向外支撑不住窑背,这都得靠肉眼判断”。颜炯伟在一旁帮忙递砖、学习,“活儿少,没啥机会学习实践,这窑门我还不会拱”。
20世纪80年代初,为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德化烧瓷以电代炉,龙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唯洞上的月记窑,400多年来薪火未断。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作为手工技艺类项目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消息传来,颜瑞柔一家十分高兴,祖辈的技艺又有了传下去的空间。作为第四代唯一传人,颜炯伟正抓紧机会向父亲学习龙窑建造技艺,他希望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龙窑。
薪火相传400多年的月记窑,历经100多窑烈火“烤验”后迎来又一次修补重生
重新搭建龙窑中部的一个窑门
窑是陶瓷的母体,长达数十米的龙窑一次可烧制大量陶瓷,产量可观
重砌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