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威惠庙
将军山文化中心远景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雄 郑柏玲 郑蔡乐/文 汤毓贤/图)
文化名片
陈元光,人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1300多年前,陈元光随父陈政带领87姓府兵及家属近9000人,入闽平定“蛮獠啸乱”。陈政病逝后,陈元光子袭父职,继续开疆辟土,创建漳州府,成为漳州首任刺史。
治漳的43年间,陈元光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引进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屯田垦荒,兴修水利,改变闽地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重教化,兴庠序,讲礼仪,推动河洛文化在闽南生根发芽。为保一方长治久安,各民族和谐共存,陈元光对“蛮族”恩威并施,主张“汉蛮通婚”,化解族群矛盾,改善民族关系。陈元光战死后,其子孙及部将继续经营漳州,泉潮间由“几疑非人所居”,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开漳功绩得到后世认可,乾隆追封其为“开漳圣王”。
步入云霄县,随处可感受到“元光”元素。
陈政路、元光路、将军路……沿着县城主干道一路行进,仿佛重走千年前开漳将士们艰苦创业的历程;途经元光小学、元光中学,孩子们的书包里藏着的乡土教材,记录着陈元光经营漳州的峥嵘岁月;登上将军山,走进将军碑林,这里镌刻有共和国将军及各界知名人士等的墨宝数百件,他们称颂与缅怀的,是1 300年前的开漳名将——陈元光。
陈元光,穷其一生,率领84姓府兵开漳治漳,最终埋骨闽地。在此后的千百年间,陈元光身虽死,但魂未灭。在后世的顶礼膜拜中,这位功勋卓越的大将登上神坛,成为两岸共同的信仰,香火绵延,千年不衰。
尽室南来,临危受命靖边寇
在将军山上,立着一块御碑,碑上刻着一封唐高宗的诏书。这封诏书正是唐书中著名的《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
绥安县,位于今福建与广东交接一带。“当时闽南地区,还处于蛮荒状态,居住着被称为蛮獠的原住民。”云霄县开漳历史博物馆馆长汤毓贤介绍说,北方战乱迫使南迁汉人进入蛮獠领地,双方为争夺生存资源时有矛盾,在唐高宗年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蛮獠啸乱。
“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归德将军陈政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其子陈元光时年13岁,也加入南下的唐军。
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再由仙霞岭入闽,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
在此地,由于众寡悬殊,唐军一时无法突围,加上来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难以忍受“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许多将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军无奈退守九龙山,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次年,陈政的两位胞兄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尽室南来”,包括75岁高龄的母亲魏太夫人。行军途中,两位兄长相继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儿子,将援兵带到九龙山,与陈政会合。唐军军威大振,一举突出重围。
九龙山大捷后,唐军一路征战,连克36个蛮獠山寨。今天的漳浦县盘陀镇,还留存有一座娘仔庙。庙的主人娘慧仙,是曾与一众山寇啸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陈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瑶潜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将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军越过蒲葵关,落脚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在此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
“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这一带经常发生暴乱的根源。”长期从事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民俗专家方群达说,为保此地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开疆辟土,励精图治建漳州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残存着一段长约30米的水坝,当地百姓称其为“军坡”,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是陈将军率开漳将士屯垦时兴建的水利工程,坝长120米,引水渠全长4000米。”汤毓贤说,“军坡”的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历经沧海桑田,至今仍惠泽一方。
“军坡”是陈元光重视生产的历史见证。闽南战事方息,陈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设新漳州。那时的漳州,生产落后,野兽出没,尚未开化,历多年战乱后更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个新州郡不易,建设一个新州郡更难。陈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发展生产。火田村是陈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个村落,村名历经千年,未曾更改。当年,陈元光带领将士,与流民一起在这里开垦土地,依户分田,种植庄稼。士兵们“平居则狩猎,有役则战守”。寓兵于农的政策,大大推动了这块“处女地”的开发。陈元光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闽南,让当地百姓掌握了铁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
开漳将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纺织、烧陶、冶铁,填补了闽地手工业的空白。陈元光实行“通商惠农”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为南方商业重镇。同时,当地的交通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九龙江、漳江等成为重要航道。渔业因此兴盛,鲨鱼皮是当时漳州的主要贡品。
经济发展,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儒将陈元光深知,要想真正摆脱落后,应以教化治民。在漳州市芗城区,一座盛唐遗迹记录着漳州教育的发端,它就是松洲书院。
“松洲书院是中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由陈元光之子创建。”汤毓贤说,陈元光坚持“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闪庠序”。为此,他首开先河,在漳州创办乡校,推行科举制度。漳州从此重学风气盛行,开启了文风鼎盛的时代。
改善汉蛮关系,是陈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绩。面对蛮獠的反抗,陈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愿意归顺的蛮族,进行安抚,编入户籍,实行区划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还鼓励部下与蛮獠通婚,以促进民族融合。为此,他身体力行,迎娶当地种氏为妻,打破了过去蛮人不与外人通婚的传统。
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漳州从不毛之地变身民风淳厚、百业兴旺的乐土。“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汉蛮和谐共处,少有战事;“花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一派繁荣景象。
公元711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痛,军民们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头挂满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薪火相传,同根同源祭圣王
陈元光死后,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相继对其进行褒封。自唐以来,历代朝廷对陈元光的追封计达22次,仅两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坛,受后人朝拜。
陈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落籍当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从此,开漳圣王成为两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陈元光的事迹,未见于新旧唐书。“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创业先人,为他而建的威惠庙香火长盛不衰。
目前,漳州地区已登记在册的开漳圣王宫庙有251座,台湾地区则达380余座。每年十一月初五,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咸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祭拜这位先祖与神灵。
“开漳圣王文化是海峡两岸唯一具有血脉传承的文化信仰,是连接两岸同胞的亲情纽带。”汤毓贤说,同文同种的历史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近年来,开漳圣王文化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每年,大量台胞赴漳寻根谒祖,感受祖地文化,投资家乡各项事业、报效桑梓。除了云霄,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交流还辐射到整个漳州,芗城、平和、诏安等地,也不断有台胞前来交流参访。
作为开漳圣地,云霄积极挖掘开漳圣王文化资源优势,多次举办以纪念开漳先贤、祖根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投资建设将军山朝圣文化公园、开漳历史纪念馆。开漳文化日益成为推动云霄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以开漳文化为媒,云霄不断引进台资光电产业龙头企业,迈向光电之城。
千里寻根 两岸情深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雄)台湾人方宽铭,是漳州的常客。尽管已年近古稀,但他每年都要多次来往云霄与台湾。每逢清明节,他更是雷打不动地到云霄县阳霞镇祭拜先祖。
方宽铭是开漳名将方子重的后裔。为了寻根,他和他的父辈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陆,父亲临终时交代,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方宽明说,他从父辈处获得的寻根线索只有两条——祖辈在清嘉庆年间迁往台湾、祖地位于“漳州府平和县”。
方宽铭踏上了寻根之旅。他找到了如今的平和县,却发现当地姓方的不过寥寥几家,其中没有先辈赴台的。父亲留下的线索断了。但方宽铭并未放弃,之后的几年,又多次往返漳台之间。
2002年,有人向他推荐了云霄县的历史专家方群达。方群达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多年,熟知漳州本土历史。多年来,他已为十多个姓氏的台胞找到了祖根。
了解情况之后,方群达翻开了乾隆年间平和县的县志。原来,所谓的“漳州府平和县”设立于明朝年间,管辖范围包括今天云霄县的大部分地区。通过询问,方群达还获知方宽铭家族在台湾供奉的是泗州观音,在云霄,有着同样信仰的只有阳霞村。
追根溯源,方群达确定,方宽铭正是开漳名将方子重的后代。当年,陈政两位胞兄率援兵南下途中相继病逝,陈母魏太夫人见方子重雄才大略,便将其收为义子。后来,方子重的后代方允举家迁往台湾,到了方宽铭这一代已是第五代。
“成功寻根,方宽铭携妻带子,热泪盈眶地来祖地参加祭祖仪式。”方群达说,方宽铭为表赤子之心,捐资修建了方子重的将军祠,并为峰头水库旁一批无人认领的骸骨寻了块风水宝地,修建了公墓。
方群达说,如今,踏上寻根之旅的台胞越来越多,开漳圣王文化,日益成为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
闽南文化的中原元素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一雄)每年端午节,云霄人要赛龙舟。不过,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云霄人的龙舟赛被称为“龙船赶”——参赛者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你追我赶,绕圈而行。
在云霄,“龙船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开漳将士从中原传入。入闽征战的士兵大多来自河南固始县清漳河一带,当地流传着“龙船赶”的民俗。唐军进入漳州后,为宽慰士兵的思乡之情,陈元光父子下令将当地的绥安溪改名为漳江。同时,士兵们还将“龙船赶”带到了闽南地区。“龙船赶”最初是一项军中体育锻炼项目,后来为民间所接受,并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五月初一,每天傍晚,村舍处处要敲上一个时辰的龙船鼓,名曰“呼龙礼”;五月初二、初三两天,村民集中江边,大摆酒宴,唤作“拍蒲船”;五月初五,村民全体动员,子时祭江,午时祭屈原;初六开始,龙船赶比赛才正式拉开帷幕,短则半个月,长则持续到六月……
“陈元光与开漳将士中原古风与闽越民俗相结合,使得漳州成为民间文化最为丰富与活跃的地方。”民俗专家方群达说,唐以来,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地区流动性大,而闽地因交通闭塞,战乱少,受外界影响少,所以相关的语言文化都能够稳定地传承至今。
“台湾的根在闽南,闽南的根在中原。”方群达说,开漳圣王文化带动了中原与闽南文化的融合,除了“龙船赶”,被称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语、漳州人的“花朝礼”等等,都能够从中窥探到来自千年前的中原元素。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2-03挡风沙御外敌的平潭石头厝 历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间
- 2015-01-19福州林浦村明代圣旨牌被盗 有500多年的历史
- 2015-01-04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 2014-12-16缅怀昨日历史 担当今日责任
- 2014-12-16铭记历史 向往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