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在深刻领会中不辜负期望
郑国珍(省文物局原局长)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在倍感亲切中增强了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定位更加深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有方向。
福建是个文化遗产大省。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或历史街区等,都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有幸得到习总书记的直接重视和亲切教诲,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当然,亦存在许多不足与挑战。
在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高度关注福建所取得的方方面面保护传承成效,不断提升本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时候,
我们在比较中更加迫切感到,需要结合学习体会,抓住机遇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准阻碍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所在,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举措,把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命做得更加有声有色。为此建议:
1.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进行了开创性实践。他确定的机构建设、保护的文化遗产地(如:三明万寿岩遗址、武夷山闽越汉城遗址、闽侯昙石山遗址、厦门鼓浪屿等),关注的文博馆所建设(如:福建博物院、泉州海交馆等)和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承等,应予高度重视,重点推动,凝聚经验,促进发展;
2.对照习总书记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在超常规完成我省“十二五”文化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谋划全省“十三五”文化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早定方向、上项目、提保障;
3.有的放矢地加强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司法与执法力度,规范相关制度、准则,切实有效地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
4.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盘活与合理利用,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转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发挥,切实让我省的文化遗产资源、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真正“活”起来,融入社会,服务大众,走向世界;
5.进一步加大对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及实践成果的系列宣传,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担当起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定责任,努力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制建设与有效运行。
故乡文化是我生命所依、灵魂所依
王岗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从昙石山文化到三坊七巷,再到马尾船政、仓山万国博物馆等,福州文化就是福州从远古到今天发展变化的活化石,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故乡文化是我生命所依、灵魂所依。我真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出生在严复故乡,离严复祖居地阳歧不远;青少年生活在上下杭,离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不远;上山下乡插队在武夷山星村,离朱熹故里五夫不远;回城在马尾造船厂工作六年,它是马尾船政旧址;上大学和工作在福建师大,是仓山万国博物馆核心地带。是这第一、第二、第三......故乡千年积淀下的、无与伦比的乡土文化和乡亲们质朴的情感,滋养我的灵魂,让我的生命更有活力。
“建设性破坏”使城市失去灵魂。尽管福州比其他城市保护相对好些,但在大拆大建时期,也不免出现“建设性破坏”现象。尤其仓山万国博物馆,早已支离破碎。每当我的故乡受到破坏时,真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十多年前,我从形而上领域转入形而下领域研究,就是要给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有个交代。同时,我也意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及其衍生的社会道德的失落,最终必须从文化上进行反思。
上天赐予我的故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思想家,严复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我一直关注武夷山五夫的朱熹故里,当地保护了由6个街坊组成、全长1000余米的古街,但我担心它的衰败。我更担心的是严复故乡阳歧村,写了《严复思想价值和严复故乡文化资源规模开发利用建策》,六年过去,阳歧村状况更加令人担忧。马尾造船厂的整体搬迁,规划中的文化项目实际上是中断了马尾船政绵延不断的历史,绝大多数是赝品,这是“修复性破坏”。所幸的是,省委宣传部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走访查看。希望五夫朱子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早日迎来春天。
“让我们行动起来”
林怡(省委党校教授)
福建地域文化历史厚重、特色鲜明,既保存了中原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又引领了开眼看世界的先进性。守护好福建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不懈的艰巨任务。结合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可以从认识层面和技术层面上来谈。
一、认识层面。各级官员对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主要体现在:
1.“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有些领导和部门错误地将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与改善民生、造福民生对立起来。其实保护文化遗产,激活优秀传统,使文化遗产成为造福民生的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这本身就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之一。
2.建章立制、依法依规保护文化遗
产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譬如,在福建省委和福州市委的重视下,胪雷陈氏祠堂目前得以保存。但是否依法依规将它纳入了文物点或文物保护的对象予以登录在案并依法进行后续保护工作呢?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严复故乡阳岐村和螺洲镇等的保护和发展,目前都不尽人意。我们期待福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并将此要求落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
二、技术层面。
1.文化保护和发展应该彰显地域个性。地因人重,自唐宋以来,八闽大地群贤辈出,但各地对自己辖区内有哪些前贤还缺乏应有的认知,哪里还谈得上进行研究、保护和弘扬呢?本人以为,应加强对福建重要历史名人及其相关事迹的研究和宣传。省委以朱熹、林则徐、严复为福建文化最为重要
的品牌,我认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此外,各地还应该盘点一下自己这一方水土还孕育了哪些前贤是值得今日大力推崇的,是我们现在还未给予充分重视的?这些人是闽文化的灵魂。各地应充分保护好与这些历史名人相关的文化遗产,打造好具有地域个性的文化品牌。
2.文化保护和发展需要打造一支有担当的专业干部队伍。目前,专业化的文物保护队伍尤其是专业干部人才紧缺,需要有健全的可持续的法定机制来保障,以造就出一支有担当的、有文化使命感的专业干部队伍,让这些同志能够在基层一线没有顾虑、没有阻力地开展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八闽大地是习近平同志奉献青春年华、心为之系、情为之念的第二故乡,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福建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进一步以更严格的法治机制保护好福建的历史文化遗产。诚如《福建日报》社论所号召的那样:“让我们行动起来。”
但存前朝一片瓦 留与子孙细把玩
余清楚(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
福建历史厚重,文化兴盛,博大精深,名人辈出,我是顶礼膜拜,诚惶诚恐的。初来福建,便被这块福地所呈现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所吸引、所沉醉,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侨乡文化、寿山石文化等等,福建文化的独特性、多元化和厚重感,更使我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既有“阅尽人间春色,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叹,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福建人”的感怀。
记得第一次去漳州,提出第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平和县的林语堂故居,我还在他旧居前三鞠躬。这是对林语堂的敬意,是对福建文化的敬畏,不敢不拜。
文物是有感情的,你善待它,是有丰厚回报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凭一块块秦砖汉瓦、一件件甲骨竹简、一首首唐诗宋词堆垒而成。福建美在哪里,除了山美水美人性美,很重要的是,福建的文化美,历史美。假设福建没有三坊七巷,没有马尾船政,没有闽南民居,没有朱熹,没有林则徐,没有林语堂,还有福建吗,还有我们自以为荣耀的地方吗?要知道,历史是有痕迹的,文化是有基因的,乡愁是有整体的,如果我们把福建这块土地上许许多多美好而珍贵的文化遗存记录好,管理好,保护好,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事。
当然,尽管福建文化深厚,文物众多,但岁月无情,风雨留痕,有许多属于文物保护和不是文物保护的名居、名祠、名墓、名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在万物沧桑或人为破坏中灰飞烟灭,销声匿迹。中央提出,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人为本,可是不少地方奉行的是以地为本,以钱为本,看到好的地块立马就有搞拆迁、建高楼的冲动,不管有没有文物,有没有名人故居,一铲了之。殊不知,一念之间,一铲下去,就成了千古罪人。以至于如今的中国,无论走到那个城市,都是千城一景,都是房地产项目,楼盘林立成了唯一的风景。
大家都说福建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我想,应该是好在福建的文化,好在我根本听不懂的闽南音,好在有那些历代福建人辛辛苦苦留下的老东西,老物件,老房子。当前,福建面临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不少文化遗产同样面临要么生存、要么毁灭的境地。希望那些把握古文化、古建筑、古董等生杀大权的拆迁、规划、建设官员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在城建考量面前,在政绩功德面前,网开一面,手下留情,但存前朝一片瓦,留与子孙细把玩,做一个真正热爱福建、重视文化、尊重历史、对得起未来的福建人。
在保护文化遗产中走前头、当示范、作贡献
何静彦(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身体力行地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是推动福州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发挥古厝资源优势、彰显闽都文化特色、打造名人文化品牌等方面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先后投入40多亿元资金用于三坊七巷等古厝保护。目前,福州市已有483处古厝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为组长和市长杨益民为常务副组长的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新修订的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公布实施;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编制完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4—2020)。同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福州作为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更要在保护文化遗产中走前头、当示范、作贡献。1月19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工作,确保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文章和讲话精神,以“九个一”为抓手,推动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一是做好一个规划:启动编制福州市“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二是推进一批工程:推进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记得住乡愁”和文化申遗点保护提升工程。三是完善一块牌子:对1991年福州市政府公布的64处市区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代表性建筑“四有”资料进行核对、充实,并进行修缮。四是组织一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和郑和下西洋6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做好迎接2016年纪念福建船政15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五是出版一套丛书:适时出版严复、林则徐、沈葆桢、冰心、林徽因等福州籍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六是推进一批项目:积极开展地铁屏山站二期、新店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和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七是创新一种机制:深入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与市民、村民利益实现双赢。八是强化一项职能:在编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市文物局更大的倾斜。九是形成一种氛围:市属媒体要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市委市政府工作举措、成效等。
让历史文化街区保得住、留得下
陈庆宗(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应在思想上真重视、在行动上真落实,切实做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别让焚琴煮鹤、糟蹋精华,“规划性破坏”、“建设性破坏”的悲剧重演。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发展现代化是相一致的。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要有机结合,个人体会是要把握好“生态”、“重生”、“跨界”三个关键词。“生态”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怀敬畏之心,予以足够的尊重,保护文化生态。“重生”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当代生活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跨界”就是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整体合力。当前有的地方急功近利,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变成“过度利用”,因此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中,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责任,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市场运作。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必须处理好文象与文脉、形态与业态、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保得住、留得下。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周边环境一同存在的。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历史建筑或文化遗迹尽管侥幸逃脱了毁灭灾难,但其原有的周边环境已是荡然无存,只能沦为“盆景化”或“孤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不可避免地出现形态与业态的变化,许多老街区在业态上未能与时俱进,导致原住民因为缺少现代生活所必需的设施,纷纷外迁,一些街区甚至荒废、衰退。
因此,要长期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就必须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的指示精神,按照“生活就是文化,社区就是园区”的要求,本着“留文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接现代生活的新要求,形成能够让现代人产生认同感的新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必须坚持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正确策划定性,合理科学规划,争取以空间的保留转换来赢得保护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必然要面对多方利益的较量和博弈,且难免面临体制机制的掣肘。如何突破障碍,对执政者是一大考验。在这一点上,习总书记主政福州时“四个一”的大胆创新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启示我们不能任由历史文化遗存遭受破坏或自然破败消失,必须积极探索从运行机制入手突破体制障碍,寻求有效保护利用途径。
注重规划,塑造城市风貌个性
赵燕菁(厦门市规划委主任)
1998年到2003年,正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对历史名城保护事业,却是最困难的时期。业内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现在回读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为 《福州古厝》 撰写的序这篇旧文,有着全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就是从一开始,总书记就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放到大历史、大文化的范畴来认识。总书记的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早在1991年,他就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2014年,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个体会,就是这篇序精辟地指出了文化遗产破坏的深层原因:“现在有些地方名城保护、古建筑保护出现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只顾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老城被破坏、文物被破坏,是由于认识不到位。但在表象背后,是经济上的原因。
习总书记更提出了破解之道:“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厦门虽然不是历史名城,但通过保护鼓浪屿、南普陀寺、集美学村等历史风貌区,带动旅游、会展、酒店、航空等一系列产业,得到了成倍的回报。保护不是不顾经济利益,而是要算大账。不仅算局部,而且要算整体;不仅要算当代,也要算后代。
第三个体会,由于建筑技术的趋同、建设材料的同质化,加上设计师的流动性增加,城市面貌趋同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学术界近几年才开始意识到,那些历史建筑和街区,对于塑造城市风貌和个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习近平同志早在2002年,洋建筑大行其道时,就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事实证明,这些年,一些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给城市风貌带来了严重破坏。
在这方面,城市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一是开展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保护的立法,使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有法可依;第二,规划与文物部门一起开展风貌建筑普查,摸清家底;第三,探索和破解历史名城保护工作中的深层问题。解决由于复杂的产权和消防、抗震等技术标准带来的保护冲突;第四,建立文物建筑发现、保护的快速认定机制,避免发现导致的破坏;第五,通过全社会广泛参与,监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形成历史名城保护的全民共识。第六,探索名城保护和利用的新理念,在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挖掘历史遗存的利用价值。
明确责任主体,发挥法律作用
陈日源(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是一个直接参与连城培田古村落和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基层干部,在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之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特别是明确县一级以下(含县一级)基层单位的责任,因为基层是保护文物的最前沿单位,可以是历史文化和文物的直接保护者,也可能是最直接的破坏者。如果只是把文物保护寄托于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上,是很危险的。所以必须明确责任,才能落实保护文物的任务。
二、要进一步明确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很多基层干部思想上还存在一种破坏旧的、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对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承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同时,要让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的意义之所在,尊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要进一步明确保护的内容和范围。如果不明确就会使负有保护责任的人无所适从,该保护的没保护好,保护下来的却又没有代表性,富有个性或典型的文物破坏了;同时,要注意规划所造成的破坏,规划应当慎之又慎,因为文物保护规划是保护不可再生的东西,一旦出错,损失便无法弥补。
四、要进一步重视保护的方法。建设性的破坏或修建性的破坏是当前文物保护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要警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增减挂钩等出发点正确的工作所引发的破坏性影响。
五、要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法》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对文物的鉴别和认识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并开展工作。挂牌或者建立保护清单方式是指导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较有效的办法,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文物的保护,形成政府和民间的保护合力。
六、要重视保护人类生活的遗迹或重点传统古村落。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古村落,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所在。
七、要认真研究并宣传保护文物的失败案例。要让基层干部或者负有保护责任的人知道保护性的破坏也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明确哪些是正确的保护,哪些是错误的保护。
八、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保护机构各个方面的力量。要有一个机构,能够统筹协调宣传、文化、文物、住建、规划、执法、旅游等部门的职能,要在人、财、物上为保护文物和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责任重大 底气更足
陈秋平(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思想观点,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正如福建日报评论员文章中所说的“福建有幸,得闻先声”,这是我们的丰厚资源、巨大财富。
下一阶段,我省文化、文物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深刻领会,加大宣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总书记在福建期间的相关指示、讲话进行认真梳理,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几十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正确理念和不遗余力、亲力亲为、持续推动的不懈努力,并贯彻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二要发挥职能,提升效益。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好优秀文化遗产。首先要抓好规划,科学谋划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其次要有切实措施,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整合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统筹做好文物本体、文化风貌、文化生态的各项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加大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建议在三坊七巷设立书院,作为传承书院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平台。第三要抓好重点项目,三明万寿岩遗址、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福州昙石山遗址都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遗址,得到了习总书记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要加大力度做好下一步的保护和建设。林则徐故居、严复故居、南溪书院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抓紧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同时,强力推动列入2015年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7个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系列工作。
三要敢于担当,强化监管。按照《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责任。遵循系列文物保护管理的办法和规定,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督管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直接责任者和失职者的法律责任。
今天的会议让我们更感到保护文化遗产责任重大,但也信心倍增、底气更足。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我们加强文物保护、严格执法的强力支撑。我们由衷希望,通过我们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记住乡愁、留住根脉,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建设中加强保护
王建萍(省住房与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见证。总书记用自己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实践告诉我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每一级政府,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住建系统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加强评定申报。目前全省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4个,中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为42个和43个,中国传统村落12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量分列全国第2位和第6位。32个中国传统村获得中央补助资金约9600万元,居全国第7位。去年开始,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还专门安排500万资金用于重点扶持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二是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保护规划编制,并实施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的保护整治工作。三是实施历史资源普查。去年委托福建工程学院、厦大等5所高校,对各市县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进行普查,初步登记历史建筑、特色建筑9600多幢、特色风貌区237处。四是实施旧城改造方案报备。出台《关于城乡建设中涉及传统城镇传统村落改造实行方案报备的通知》,提出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46个传统城镇名单,要求实行旧城区改造方案报备制度。
今后将重点开展以下保护工作:一是抓机制。加快制定《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申报、批准、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探索新理念和保护模式。二是抓普查。开展记住乡愁元素载体普查,将能反映一定时代背景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要素都纳入普查范围。将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普查和认定工作向传统村落延伸。三是抓保护。继续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建立健全保护名录。完善传统村落建档工作,加强省级专家服务团指导。制定下发《古建筑保护定额》,加强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合理规划传统建筑材料(传统砖、瓦、泥塑等)生产布点,扶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抓宣传。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电视、微信平台等方式,扩大影响力,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主动支持保护工作开展。五是抓培训。通过举办县市长、乡镇长培训班,对各级领导和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认知水平、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14习近平总书记难忘东山木麻黄 座谈时点赞谷文昌
- 2015-01-14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强调: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 2015-01-07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零一五年新年贺词
- 2015-01-06习近平:“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 2015-01-04《求是》发表习近平文章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