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规划,塑造城市风貌个性
赵燕菁(厦门市规划委主任)
1998年到2003年,正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对历史名城保护事业,却是最困难的时期。业内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现在回读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为 《福州古厝》 撰写的序这篇旧文,有着全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就是从一开始,总书记就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放到大历史、大文化的范畴来认识。总书记的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早在1991年,他就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2014年,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个体会,就是这篇序精辟地指出了文化遗产破坏的深层原因:“现在有些地方名城保护、古建筑保护出现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只顾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老城被破坏、文物被破坏,是由于认识不到位。但在表象背后,是经济上的原因。
习总书记更提出了破解之道:“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厦门虽然不是历史名城,但通过保护鼓浪屿、南普陀寺、集美学村等历史风貌区,带动旅游、会展、酒店、航空等一系列产业,得到了成倍的回报。保护不是不顾经济利益,而是要算大账。不仅算局部,而且要算整体;不仅要算当代,也要算后代。
第三个体会,由于建筑技术的趋同、建设材料的同质化,加上设计师的流动性增加,城市面貌趋同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学术界近几年才开始意识到,那些历史建筑和街区,对于塑造城市风貌和个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习近平同志早在2002年,洋建筑大行其道时,就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事实证明,这些年,一些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给城市风貌带来了严重破坏。
在这方面,城市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一是开展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保护的立法,使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有法可依;第二,规划与文物部门一起开展风貌建筑普查,摸清家底;第三,探索和破解历史名城保护工作中的深层问题。解决由于复杂的产权和消防、抗震等技术标准带来的保护冲突;第四,建立文物建筑发现、保护的快速认定机制,避免发现导致的破坏;第五,通过全社会广泛参与,监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形成历史名城保护的全民共识。第六,探索名城保护和利用的新理念,在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挖掘历史遗存的利用价值。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14习近平总书记难忘东山木麻黄 座谈时点赞谷文昌
- 2015-01-14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强调: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 2015-01-07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零一五年新年贺词
- 2015-01-06习近平:“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 2015-01-04《求是》发表习近平文章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