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片
妈祖,原名林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出生在湄洲岛,自幼聪颖灵悟,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相传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崇敬。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28岁的妈祖羽化升天。后人感其恩、念其德,就在湄洲岛建庙供奉。
妈祖文化是由妈祖信仰演变而成的,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崇尚立德、行善、大爱,是妈祖文化的特征。妈祖信仰通过历代先民“借船出海”,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故事一
有感而歌“一家亲”
“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无论家里无论家外,血浓于水情意深;无论此岸无论彼岸,同宗同祖中华魂;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
这是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两岸一家亲》的歌词,作者是湄洲岛管委会原主任、现任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炳椿。
唐炳椿在湄洲岛工作十几年间,亲身经历的几个事件让他至今感动。有一次,去台中大甲镇澜宫参访,因单独走访迷了路,一个台胞见他身穿妈祖字样的衣服,就用机车把他送到住地,说:“都是妈祖信众,帮忙是应该的。”还有一次,一艘台湾渔船在湄洲岛附近搁浅,他率岛上渔民前去救援,台胞要给酬金,没一个渔民肯收,说是一家人、不需答谢……
亲身的经历,给唐炳椿带来了心灵感悟,也激起他写歌的欲望。2010年10月,他写下《两岸一家亲》,特意将同宗同祖、同文同种、中华魂、骨肉同胞、炎黄子孙等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词组选入歌词中。唐炳椿说,想通过歌声唤起两岸同胞坚守民族文化、重建身份认同、共筑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
写好歌词,恰巧台湾歌手彭立到湄洲祖庙进香,回去之后就谱了曲并亲自演唱。次年,这首由两岸联手创作的《两岸一家亲》入选“唱响中国”,在两岸唱红。
故事二
妈祖义工阿炉
“以前村里打牌、玩麻将,赌博风气盛行;如今不同了,大家没事都来妈祖阁,想看书的可进二楼农家书屋,想健身的可进健身中心,想跳舞的去激情广场。”秀屿区东庄镇马厂村村支书说,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老人、妇女和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和乐趣,“这种改变,得归功于阿炉”。
阿炉,是村民詹金炉。60岁那年,詹金炉把在外经营的生意交给儿子,回乡当起妈祖义工,在村里建了妈祖阁,成立了妈祖交流中心,
办起农家书屋,成立妈祖义工队,建起妈祖生态园,美名远播。
记者在阿炉的农家书屋看到,内有藏书5000余册,可供60位读者同时阅读。里面还添置了4部电脑、1台电视、1部音响和DVD,方便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等各种人群上网观看新闻,查阅材料。
“书屋已成为村里人最爱去的地方。”农家书屋管理员说,去年来借阅图书和阅读报刊的达5000多人次。
马厂村年轻人大多在外经商,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詹金炉先后办起了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激情广场和儿童假期补习班,并开设妈祖大学堂,以妈祖文化“立德、行善、大爱”为核心,编写“感恩·孝敬篇”“为人之道篇”“家庭婚姻篇”等教材,亲自上台讲授。
自从成立妈祖文化交流中心之后,詹金炉积极参加两岸民间基层互动交流。在他的影响下,全市几百家妈祖宫庙相继成立妈祖义工队,开展扶贫济困、丰富社区文化等活动。
“当妈祖义工,乐在其中。”詹金炉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16传递依法管网正能量
- 2015-01-15八闽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网友点赞八闽家庭文化艺术节
- 2015-01-14三明中级人民法院硕士志愿服务团传递司法正能量
- 2015-01-14出国游记得带上“正能量”
- 2015-01-13建瓯:鼓励更多人参与心理援助 汇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