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概说,一家人守艺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扫帚还是很有市场。
核心提示
晋江市安海镇下山后村曾是扫帚产销“专业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家家户户都在绑扫帚,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转行的人越来越多,坚守绑扫帚老手艺的仅剩陈淑概一家。
□本报记者 许雅玲 林跃平 实习生 翁杰林 文/图
守艺四十七载 不断创新加固
昨日,记者来到这个“扫帚村”,在一座闽南古厝的天井里,看到了正在绑扫帚的陈淑概,地板上堆着一垛垛高粱芒,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草香。
陈淑概抓起一堆堆乱蓬蓬的高粱芒,随着手腕挥动,一扎一绑就呈现扫帚的雏形,再通过梳理,扫帚就初绑完了。他今年65岁,从18岁开始学绑扫帚,一绑就是47年。
老伴许红紧接过初绑完的扫帚,坐上陈淑概设计的脚踩机,用脚拉布条加固扫帚握把,减少高粱芒对手的伤害。陈淑概说,初绑完的扫把要用缝布条加固,这个活一般是老伴和儿媳来做,“但她们力气太小,绑扫把效率低,我就设计了这台脚踩机,很省力。”
加固完,许红紧把高粱芒的关节去掉,为的是避免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被扎伤。这样,一把把结实、美观的扫帚呈现在眼前。
老手艺代代传 儿子儿媳也会绑
在另一个角落里,陈淑概的儿子陈天从也在绑扫帚。他从18岁跟着父亲学艺,虽然要吃些皮肉之苦,但他很愿意把这门手艺做下去。
陈天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绑的扫帚的几个品种。他指着以竹竿做握把的一支长扫帚说:“我父亲制作的是短扫帚,这个长扫帚是我自己发明的。高粱芒扎成束,上面插根竹竿,绑起来,就做成一支长扫帚了。如果房子大一点就用长扫帚扫,腰比较不会酸。”
陈天从的妻子则正在用剪刀修剪扫帚。她说:“扫帚要饱满,也要有斜度。如果扎起来有长有短,就要用剪刀修。”夫妇俩合作一天,可以做100多支扫帚。
“扫帚村”衰落 心忧手艺失传
陈长标是下山后村老人协会的副会长,听闻记者来采访也赶了过来,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扫帚村”的历史。
他说,村里制作扫帚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兴盛。当时,安溪、永春、德化、晋江、南安、漳州、同安等地都有人种高粱,到处都有高粱芒,扫帚原材料充足,基本家家户户都会绑扫帚。销售旺季,一天可以卖掉上万支扫帚,是名副其实的“扫帚村”。
后来,本地种高粱的少了,原材料不足,加上利润微薄,村民们渐渐转行,放弃了这门老手艺。到现在,全村仅剩陈淑概一家在绑扫帚。每到八九月份,陈淑概就得从江西、贵州、四川、黑龙江等地购买高粱芒,储备原材料。
守艺的过程很辛苦,但陈淑概的扫帚还是很有市场的。晋江不少日用品批发商都会主动找到陈淑概家批发扫帚。陈淑概最近还卖了一批扫帚到菲律宾。
陈淑概不知这门手艺还能存留多久,但他知道,只要他还在,就不会把这门老手艺丢了。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11永春达埔尤家鼓传承上百年 后继乏人技艺恐失传
- 2014-11-18漳州将为“漳缎”申报非遗 研究技艺传承保护方案
- 2014-05-19小学生体验传统手工技艺
- 2014-04-24传承剪纸技艺
- 2014-04-18古琴传统制作技艺:百道工序 纯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