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黄墩良 王小冰 通讯员 苏福彬 文/图
咚、咚、咚……一阵雄浑的鼓声从永春达埔镇延清蓬莱尤家传出,村民闻声纷纷围观。敲鼓的是尤建成,他正在试一面快做好的鼓。鼓声已在尤家连绵100多年了,到尤建成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
制鼓世家 鼓声百年连绵不绝
永春达埔是中国的香都,以香闻名。在这片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制鼓世家尤建成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
“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年近古稀的老尤拿出族谱给记者看,“我太公就开始制鼓了。”老尤的太公是尤学取,出生于1860年左右。在父亲的口中,太公当时的手艺是雕刻,后来又学油漆,最后转为制鼓。雕刻要有一手娴熟的木艺,而木艺和油漆的手艺在制鼓的过程中都要用到。
从尤学取开始,到尤建成的爷爷及父亲,虽然在每一个长辈的手里,制鼓的数量不多,但这门技艺没有断线。尤建成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将制鼓全过程铭记在心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尤建成无法制鼓。1963年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留下的遗言就是告诉他制鼓的秘诀。
时光流转,10多年后村里一所小学的一面大鼓坏掉了,需要重新弄一面,这个重任就落在老尤的身上。他将记忆化为现实,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把这面大鼓做好,从此尤家断了20年的鼓声再度响起。
制鼓变迁 仪器测鼓声分贝
一面鼓如何制成,老尤有一套自己的秘诀。
“首先要挑选木材。”老尤说,他一般找人买废旧的木头,因为年代久远的木头能保留下来,说明材质不错,且木材没有水分,不存在缩水的问题。通过刨、锯等木工手艺,把鼓架搭好。
接下来最主要的一步是将浸泡过的牛皮蒙在鼓架上。“牛皮必须是老牛皮。”老尤说,老的牛皮才能经久耐用,牛皮与鼓架之间要严密结合,松紧适当。这一关是考验一个师傅技艺是否过硬的标准——用鼓槌敲打鼓面,声音是否严实,分贝多少。
“按照老传统,我制作的鼓,分贝要110左右。”老尤说,以前全靠自己一双耳朵来判断,“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是不行的”。今年他用上高科技了,女婿给他买了一把测量分贝的仪器。“有了这个东西,就好办多了。客户上门买,可以当场测量分贝给他们看。”
鼓之传承 后继乏人恐失传
尤建成说,他的鼓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一年也就销售二三十个,“就当业余爱好,赚点补贴家用”。他说他现在担忧的是这门技术后继无人。
尤建成说,在达埔,制鼓只有他一家,在永春也鲜见。他的两个儿子目前都从事教育事业,对制鼓并不感兴趣。亲人中只有一个侄子找他学这门技艺。“年轻人看不上这门技术。”老尤担心往后制鼓的技艺要断掉。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