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榕两项目跻身国家级非遗 包括咏春拳和花茶技艺
http://wmf.fjsen.com 2014-12-04 11:07:44 来源:福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榕两项目跻身国家级非遗 包括咏春拳和花茶技艺

  第三道工序:抬着花床“闹花”。

福州新闻网12月4日讯 中国政府网昨天发布消息,称国务院日前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现向社会公布。记者在公布的名录中发现福州咏春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仓山区的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在国务院此次发布的消息中,提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记者了解,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是从去年开始的,全国各地报送了1111个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及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

福州咏春拳创于明末清初

福州咏春拳被列在本次名录中的传统体育及游艺与杂技一项。据记者了解,福州咏春拳相传创于明末清初,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后在广东、香港、云南等海内外各地广为流传。福州咏春拳尊五枚师太为始祖,几百年来从未失传,它的传承严格按辈分来区分,具体是以咏春拳拳路名称“小念头、寻桥、标指、刀、棍”等来命名,例如咏春二祖即第二代是“小”字辈,咏春三祖即第三代是“念”字辈,以此类推,迄今为止已传承到第9代“刀”字辈。

咏春拳从福州起源并随着时代变迁逐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发展。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和著名演员梁朝伟、洪金宝、谢霆锋、甄子丹、章子怡、宋慧乔等都曾拍摄过有关咏春拳的影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闽台两地文同根、武同源,咏春拳亦深受台湾同胞所喜爱。

茉莉花茶是福州的名片

福州仓山区的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此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排在传统技艺一项。

据了解,茉莉原产于古希腊,2000年前从印度传入福州,在北宋时,福州已出现茉莉花茶,明朝时窨制工艺定型,清朝时茉莉花茶成为贡茶。北宋福建人柳永在《满庭芳·茉莉》中出现茉莉花茶,南宋施岳《步月·茉莉》中有“玩芳味、春焙旋熏,贮秾韵、水沉频爇”,描写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林则徐称福州为“煎茶地胜”,冰心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一文中写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

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解放后,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外宾接待礼茶,改革开放前,我国出口的茉莉花茶100%为福州出产,同时福州茉莉花茶还占内销的40%左右。

茉莉花茶窨制有一整套工艺,包括了茶坯粗制、精制和鲜花处理(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茶花分离(起花)←→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环节。福州茉莉花茶种类有:茉莉针王、银毫、大白毫、白龙珠、玉蝴蝶、耳环、麦穗、凤眼、绣球、金针、雪针、白雪峰、龙条、毛峰等。其中茉莉白龙珠、玉蝴蝶等为福州独制。

福州国家级

非遗项目增至15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开始,迄今福州已有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6年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有茶亭十番音乐、闽剧、评话、伬艺、寿山石雕和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6项;2008年福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有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陈靖姑信俗和畲族服饰等6项;2010年,福州的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文 记者 叶诚/摄)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