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14日讯(福建日报) 2008年6月,在闽台两岸信众的共同努力下,两岸联手将发祥于古田临水宫祖庙的“陈靖姑信俗”申报“国遗”,获得国务院批准,陈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明弘治三年《八闽通志》、明万历版及清乾隆版《古田县志》和2010版《临水宫志》记载,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她平时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崇尚慈爱。18岁时,嫁给古田人刘杞为妻;24岁时(即公元790年),福建大地遭遇大旱,民不聊生。为帮助百姓,陈靖姑不顾自己有孕在身,毅然为民祈雨,她念动真言,焚烧血文,终于促成天降甘霖造福万民,陈靖姑也因此劳瘁而殒身,百姓为感谢她,在其殉身成道地古田临水建庙纪念她,并将其肉身塑造为神像供奉。陈靖姑得道后,仍然孜孜不倦地护佑着广大百姓,特别是在保护妇女儿童方面做了许多善事,广大群众感其恩德而传颂她、崇祀她,尊她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夫人”、奶娘、夫人妈、大奶夫人等。历代帝王也为她的事迹所感动,给予许多封号,如“通天圣母”、“顺天圣母”、“顺懿夫人”等。南宋淳祐年间,南宋理宗皇帝追封她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临水宫为“顺懿庙”,雍正七年(1727年)被封为“天仙圣母”;道光年间(1821–1850年)被封为“太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因此与妈祖齐名。
千百年来,陈靖姑信俗文化也从发祥地古田县向海内外延伸辐射,信众遍及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地,全球凡有华人生活的大多数地区几乎都有顺天圣母陈靖姑的信仰,逐渐成为福建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颇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现象之一。关心保护妇孺等弱势群体,鼓励人们行善向上、共谋福祉的抑恶扬善、扶正驱邪及为民献身的精神,成为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内涵所在。陈靖姑信俗文化传入台湾,大致始于明宣德年间,兴于清代,盛于民国。闽台两岸同胞在“人同祖、神同缘”的共同仪俗中,增进了情感交流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观的具体表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