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百年古宅传奇 浦城詹家大院
http://wmf.fjsen.com 2014-06-23 10:47:36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四周的“马头墙”

97岁的詹家后人詹兴华在自家小屋内翻阅史料

18日,记者慕名来到浦城县忠信镇上同村,这里的詹家大院是全县保存较好,面积最大的古民居群。“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上同詹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漫步于此,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仿如隔世。

上同詹家大院,为詹贤彰、詹贤拔、詹贤法三兄弟三房人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据詹氏族谱记载,詹贤拔曾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受奖,家资富有,而詹贤彰、詹贤法也都是读过书、善经营的大财主。当年整个大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100多间房,是当年当地最气派的宅院。

步入詹家庭院的一间门楼,美景盛收。彩绘窗格,冬瓜大梁,宅院恢弘而精巧。厅堂与厢房围出天井,由天井望天,偌大的天空汇此四方,燕子穿堂而过,安静而幽谧。过前厅,跨后厅,房舍鳞次栉比,形如迷宫。

走出大院,来到庭院正前方的詹氏宗祠,原先祠内供奉着詹氏始祖和南宋理学家詹体仁。詹体仁是朱熹的学生,也是真德秀的老师。当年,真德秀曾问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

房梁的顶部有木桩用来悬挂食物

阁楼上的图案

如今,宗祠荡然无存,仅存大门,门上留有康有为题写的“詹氏宗祠”石刻匾额。据史料记载,1926年詹氏家人到上海请康有为题字,酬劳为200大洋。但詹氏后裔回忆,“詹氏宗祠,丙寅夏,康有为书”这几字,每字10个大洋,不过110大洋。究竟多少润笔费,如今已无足轻重,倒是成了詹家后裔聊以自娱的谈资。

“我出生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在詹贤拔庭院的西厢房里,97岁的詹兴华翻阅着老照片——那年他22岁,独自上黄埔军校念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战区某连当排长。4年后,因伤病回乡,于詹家大院,居住至今。

时光飞逝,曾经繁华的詹家大院现剩下十余户人家,全是老人,年轻人不愿再住这里。“我们老后,大院一定不再有人住了。”詹大爷说。前些年他大儿子一家在院边建起新房,搬走了,留下空空院落,一扇木门写着“再见·詹”,上面的铁栓锈迹斑斑。现今,旧院灰尘厚积、蛛网连张,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更加败陋。

詹家大院内景

房梁四周都雕刻着精美图案

庭院内的水井长满了植物

詹步仁今年76岁,他的爷爷是詹贤法。詹步仁的3个女儿外出的外出,留在村里的也搬至新房,只有他和老伴还固守于此。5月30日夜,詹步仁于睡梦中醒来,听到大厅里有异声,起身察看,但无发现。翌日,他瞧见堂前的木雕窗花不翼而飞,恍知昨夜遭窃,对失去的古物大为可惜。

“上同詹家大院为县级文物单位,但现在保护面临困难。”上同村书记鲁遵华说,现今的詹家大院很多都年久失修,无人照看,或失窃、遭毁、倒塌。而古民居的修缮费用颇高,村里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目前他们要求当地居民不能拆建古民居以尽可能地保持现状,但修缮工作一直无法展开。上同詹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它亟待相关部门的支持,以续写古宅传奇。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