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建成的泛船浦教堂,占地8400平方米。新堂为哥特式建筑,四面有时钟,旧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松/摄
时光潺潺流过福州城。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早在唐朝,福州就已外商云集。异国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城内,大量的福州茶叶、丝绸、瓷器远渡重洋,运往海外诸国。
海外贸易的繁荣兴盛,在福州城留下点点印记。织缎巷、机房里、上下杭、泛船浦、上渡……这些熟悉的地名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海丝”贸易史。
织缎巷、机房里:
见证福州织造业辉煌
昨日上午,三坊七巷光禄坊,三三两两的游人走进一条名为“机房里”的小巷。“这里是明代织造遗址。古时候,福州与江浙都是全国的丝绸纺织中心。”听完导游的介绍,游客们赞叹不已。
其实,在福州还有许多与纺织有关的地名——织缎巷、横锦巷、锦巷,这些地方都曾是福州织造作坊的集中地。
江心岛
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福州手工业历来发达,纺织工业更曾领跑全国。宋元时,福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宋、元、明三朝朝廷都在福州设立文绣局,作为管理丝织业生产外销的专门机构。到南宋时,掌管皇族内务与外贸的中央机关——“西外宗正司”更是直接迁移到了福州。
著名诗人陆游曾这样赞叹福州人的纺织技艺:举之若无,裁之为衣,真若烟雾。1975年,考古人员从位于福州第七中学的宋代黄升墓中,发掘出300多件丝织品服饰。其中,一件纱罗背心重量仅16.7克,轻薄如蝉翼。后来,失传已久、代表中国古代织罗技术最高峰的四经绞罗技术,也在福州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了实物。张振玉说,这些都说明当时福州丝织业的鼎盛之势。
明代,福州的纺织业又有了新的提升,出现了集中生产的作坊。据明朝首辅叶向高的《家谱列传》记载,当时从事丝织的,除家庭妇女外,还有男子参加,人们皆“以机丝致富”。《闽部疏》也记载,福州产的丝绸“航海而去者,尤不可计”,足见明代福州丝纺贸易的繁盛。
明朝弘治年间,福州一位名叫林洪的民间织造工人首创“改机”,将原来5层的织机改为4层,能织各种花色的纺织品,且质地轻薄、纹饰简明。福州一时被誉为“丝城”。
郑和下西洋,也把福州丝织品带到了世界各地。此时,中国丝织品已成为国外“最赚钱和最畅销的货物”。
上下杭全景
上下杭:
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
福州四中留存着一块写有“全闽第一江山”字样的石碑。此山指的是大庙山。
北宋以前,大庙山边的上下杭,还只是闽江的一片水域。据《闽中记》载:“昔闽越王余善(无诸后裔)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神瑞,遂于所坐处筑有坛台,台上可坐百余人,俗称钓龙台。”因位于福州古城之南,坛台又被称为“南台”;大庙山前的水域称“南台江”,简称“台江”。
经过多次洪水汛期大潮的冲刷,大庙山周边出现了几座沙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沙洲的面积不断扩大,竟形成了陆地,这便是“上航”和“下航”。在古代,“航”和“杭”音义相通,有民谣这样唱道:“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
上下杭的运货集散码头形成后,沿岸商店和民居越来越多。这里水运便捷发达,到元朝,连洪山桥至西门街一带的商市也纷纷搬了过来,闽北土特产皆集中于此。上下杭行栈林立,商贾云集,经营的物资达数百种,商品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
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福州时,这样描述在台江一带看到的贸易盛况:“有一条大江穿城而过。江面宽1.6公里,两岸簇立着庞大、漂亮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前面停泊着大批船只,满载着商品,特别是糖,因为这里也制造大量的食糖。许多商船从印度驶达这个港口。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获得巨大的利润。”
清末,随着商业的极度兴盛,上下杭聚集了许多经济界的名人,曾兴建了14座同乡会馆,孕育了早期的物流业,这里成为老福州的经济商贸中心。
如今的上下杭,古老的街巷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嬗变。未来,上下杭将打造成以居住、商业、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以“商会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除恢复原有河坊筑堤的建筑形态和三捷河传统风貌外,还将展示上下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泛船浦、上渡:
洋行林立船舶密集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是老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
明代,不少福州人出海从事海上贸易。番船指的便是运送洋货的船舶。据《闽都记》记载,当时去海外的福州人里有阮、芮、朴、樊、郝等姓。他们在外娶番妇生子,很多人就乘坐番船携亲归国,轻巧的番船甚至可以直接驶入闽江,停靠岸边。但按照当时政府规定,番船入境,须经地方官署允许,停泊在哪里也要政府指定。
据《藤山志》,明弘治年间,福州督舶邓太监收了洋人的好处,选择闽江深水处,提供给外来的番船停泊,始名“番船浦”。后因“番”和“泛”在福州方言中音近,人们渐渐称之为“泛船浦”。泛船浦包括如今的闽江大桥以南,观海路、朝阳路以北地域。一时间,宽阔的江面上桅杆林立,船舶密集。
“洋务运动”兴起后,泛船浦不仅外国船只多,中国船只也不少。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由于太平天国阻断了武夷茶叶传统的出口商路,外商开始从福州直接出口茶叶。很快,福州港贸易大振,洋船骤多,闽海关税务司署也设在了泛船浦。这里的洋行和仓库多了起来,如英国的怡和、太古以及美国的美孚等,很快形成一个西起观音井、东到怡和码头的洋行聚集区。
与泛船浦相隔不远的上渡,从唐代起便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在北宋元祐以前,仓山的居民要到闽江北岸,都要在这里呼渡。
据记载,穿过上渡境内的洋洽河,在旧时全程可通航25吨船舶。闽江上游的大批木材以“放排”的运输方式,先集中于上渡一带的水坞中,经过粗加工,再销往省内外及国外。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上渡逐渐成为福州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商人们纷纷来此开办木材加工厂,产出的木材制品除销往上海、天津外,还出口日本及东南亚。
如今的泛船浦与上渡周边,已成为成片的居民住宅区。虽然渡口已经消失,但江岸边的景色依旧动人。根据相关规划,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园路历史建筑群和马厂街历史建筑群,将打造成以居住、文教功能为特色,集文化休闲、创意及旅游为一体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再过几个月,江心公园的改造就将完成,一座保留江心岛原有生态环境,集休闲、观光、文化、健身于一体的森林型生态岛屿公园,将呈现在市民眼前。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5-22“海丝”申遗考察点调整为18个 将进行专项保护
- 2014-05-21海丝起点泉州惊艳亚信峰会 四分钟演绎“光明之城”
- 2014-05-12泉州南音:随“海丝”漂洋过海的唐宋音乐遗响
- 2014-05-04福州曾是全国丝绸纺织中心 系“海丝”重要始发港
- 2013-12-20泉州丝绸画法国连轴展 巴黎大皇宫展示海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