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龙岩市民读书现状:书本依然在那 阅读渐行渐远
http://wmf.fjsen.com 2013-12-25 09:09:38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曾几何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无数平民百姓的梦想,时代的发展让行万里路成为现实,然而,读万卷书却渐渐变成奢求?有媒体曾发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5本。同年,韩国人均读书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书本依然在那,阅读渐行渐远——这似乎就是现状。由此,本报特别策划本期专题,与您共同探讨“读书”的话题。

  几位普通市民的读书现状

  有没有觉得文件看得越来越多,书本翻得越来越少?有没有发现打开电脑、拿起手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桌子、架上的书却灰尘越积越厚……也许是很久没读书了。

  过去一周,记者采访了一些普通市民,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他们的读书现状,现与读者分享,或许也能带给您些许感想和启发。

  老徐,51岁,个体户

  “自己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小餐馆,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阅读,更谈不上买书了。

  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轮椅上的梦》,八十年代读过的,没有什么喜欢的作家,比较喜欢看故事类的书籍。

  我周边的人一般都不阅读,我认为读书当然好,可以增长见识。遗憾的是文化水平不高,读的书也比较少。"

  杨可可,16岁,高二学生

  “无时无刻不在跟书本打交道。印象最深的是《读者》,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喜欢看了。

  这些年来,以学习为重,课外阅读比较少,常买的也是词典之类的一些工具书。《读者》、《青年博览》之类的刊物适合青少年看,同学们比较喜欢。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让自己更有思想、更有内涵。现在因为功课很紧,课外阅读也是按老师的推荐和要求进行。"

  罗先生,38岁,企业老板

  “因为公司事务繁多,主要看看管理类的书籍,基本上不买书,都在网络平台上看。

  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人生》,励志类的,二十来岁时最有读的书。

  现在,周边的朋友一般都不读书,公司的员工工作也很忙,年轻人生活丰富多彩,一般也不会要求他们读书。

  网络上什么都有,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管什么新知识、新技术,网络一般都要比书店来得快,等书店里卖书时网络上都已经成为旧知识了。”

  杨志民,40多岁,外来务工人员

  “目前正在一家工地里做泥水工,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书本了,更不用说买书。

  小时候读过的《西游记》印象最深。就算是有看书,也只看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比如《故事会》《小小说》之类短、平、快的。

  原先过年回老家,还会在火车上买一、两本杂志看看,消磨旅途的无聊。现在手机可以上网了,连买杂志的钱都省了。周围同事跟我一样,不爱看书。空闲时,大伙儿就聚在一块看电视、喝酒、打牌。读书的同事,还真没有。”

  陈大姐,年近五旬,家庭主妇

  “虽然有时间,但是还是不爱阅读,平时以看电视为主,书本只不过是个摆设。

  这么多年来,没有什么书让我印象深刻,或许年轻时学过的《毛衣编织针法大全》算是。现在最多就是看看食谱。

  其实电脑里啥都有,干吗要去买书呢。读书好是好,就是累人。有时间,不如跳跳舞,和女伴们上街购物。”

  老温,70岁,退休教师

  “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安逸舒服,书房里堆了一大堆的养生类书籍,是平时的好伙伴。

  这几年,没事就到新华书店走走,遇上有用的书,就买下来。印象最深的是《林海雪原》,喜欢作家很多:鲁迅、林语堂、曲波、赵树里等。

  阅读可以积淀人生,丰富人生,并学到很多很多常识。一直以来,因为职业的缘故,我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们是图书馆的常客,也是“主力军”

  图书馆、书店、报刊亭、网络,以及近年兴起的农家书屋。图书并没有消失,但这些场所,有的渐渐陌生,有的一直被冷落,当然,也有的从新兴事物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图书馆:“读书阵地”在坚守

  21日,龙岩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内,几名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读着书;而在书架之间,也有一些读者捧着书看得入迷。每个图书室内都有几十名读者,以青少年居多。

  “目前办理借书证的有近2万人次,每年图书出借量在20万册次左右,借阅人数达12万人次。”馆长陈鸿雁说,以青少年及其家长为主。

  “每周末爸妈都会带我来看书,爸爸在其他阅览室看古文书,我看儿童书。”就读于麒麟小学一年级的赖俊杰小朋友告诉记者,他有时也会把书借回家看。

  带女儿前来看书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周末带孩子来儿童阅览室看书、做作业的人特别多,有时甚至要排队,“这里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对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

  书店:买书的少了 经营压力大

  20日,记者在九一路某书店看到,前来逛书店的人不少,但书店收银台却冷清。半个小时里,只有一名顾客买了一本书,其余多数顾客买的是文具、玩具等。

  近年来,民营实体书店面临着网络书店、电子书、阅读习惯改变等方面的压力,处境困难。“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寥寥无几。许多顾客在书店选好书后,记下书名回家上网购买。”店员告诉记者,网上购书价格低,还送货上门,导致来书店买书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只能靠卖文具、玩具及台历等维持日常经营。

报刊亭卖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意却冷清了

  报刊亭:卖书报兼卖杂货

  曾经,街头的报刊亭是市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时过境迁,受网络等方面的冲击,报刊亭的现状普遍不佳。

  20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市区溪南路一报刊亭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很难见到有人前来买报。“一天下来买报刊杂志的只有十多人,不要说赚钱,只要不亏本就行了。”报刊亭老板一边忙活着整理陆续送来的报纸,一边告诉记者。

  除了报刊杂志,报刊亭里里外外摆满矿泉水、饮料等。老板接手报刊亭才2个多月,起初认为这里离图书馆近,人流量也不错,没想到月营业额还不到2000元。

  随后,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报刊亭经营较为困难,许多报刊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卖饮料和口香糖之类的杂货收入。

  家中书架:逐渐沦为摆设

  静下心来,品一杯茶,读一本书,来一场心灵旅行——这样的生活情境越来越少了。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应酬娱乐的增多以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涌入,能够静心看书的人并不多。

  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其中近20位平日很少看书。大部分年轻市民不爱看纸质书,而是青睐网上阅读等更快捷的阅读方式。

  “只给女儿买了些儿童用书,自己没买什么书,有时间就看看报纸或上网看新闻。”李先生家住林景花园,昨日,记者在他家看到两层的书架上摆了不少书籍。但他坦言,毕业后就很少再买书,书架渐沦为摆设。

  网上:网络购书成市民首选

  近年来,当当网、天猫等纷纷抢滩图书市场并发起价格大战,网上购书的价格随之走低,如两周前的“双十二”网上购物节,各路商家纷纷推出低价优惠吸引消费者。

  在几大网上图书商城,“买200送100”之类的促销手段并不鲜见,与之相对的其图书销售量也因为较低的折扣而直线上升。记者登录网站发现,网上书店中促销的标语随处可见,且图书分类也涉及各种类型,齐全而易查找。“现在图书贵,而且自己需要的书在书店里经常买不到,选择网购比较实惠、快捷。”近日,在新华书店看书的小陈坦言,考虑价格因素,更多的还是选择在网络买书。

  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亟须完善

  “农闲的时候一般早上来看书,农忙时则会趁着中午太阳大时到书屋看一个钟头的书。”19日上午,记者在新罗区万安镇高厦村农家书屋遇到正在阅读农业技术类书籍的村民罗炳坤,他一般每周来农家书屋看2次书。管理员小罗告诉笔者,每天都有数名群众前来看书。

  小罗只是兼职管理员,平时在村里还有其他事务要做,身兼数职的他也只能在闲时照看和管理书屋。记者了解到,全市大部分农家书屋均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多数由村干部或者有责任心、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村民兼任。

  除此之外,农家书屋图书和报刊杂志的配备、补充现状也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是由政府一次性投入建设并购买图书,无法经常性地、不间断地补充图书资源,造成藏书陈旧,农民急需的喜欢的科技、法律、生活等方面的图书短缺,实用图书少,对农民读者的吸引力就无法增强。

  “上网、加班、应酬、健身、娱乐……”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充斥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阅读却和我们渐行渐远。究竟是没有时间?还是失去了阅读环境?

  时间用来上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信息时代,书籍的力量日益被网络所取代。甚至有人提出,等到有一天所有的纸质图书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传统书籍将不复存在。

  “网络查询信息量大,选择性多,方便、快捷。”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谢告诉记者,需要获取信息时,她一般上网搜索。谈及日常阅读,小谢一脸惊诧,“读书?这是在学校里才做的事情。”小谢说,她是个标准的“宅女”,下班后就喜欢窝在家里上网。

  不过,龙岩二中教语文的马小龙老师却说:“看书有益增强身心修养,就目前的网络环境来说,有用信息和垃圾信息各占一半的,看书比使用电脑更有益健康,减少电脑辐射,减轻对视力和色觉的伤害。”

  马老师认为,看实体书可使人更多地感受到社会和生活的真实一面。书本上的东西更权威、更真实,网络上原创的内容大多是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产物,无法与成为铅字印出来的实体书相提并论。

  时间用来加班

  加班——对现代上班族而言,像家常便饭一样平常。市场经济下生存压力大,在工作的压力下,一切皆可让位?

  “现在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有时间看书,还不如加加班,贴补家用。”在龙岩某企业上班的小杨告诉笔者,她去年结婚,和先生共同承担了几十万元的房贷和车贷,每个月银行还款就要五六千元,开支基本平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去年单位的年终奖缩水,她希望通过加班来增加收入。

  还有些人则是被动加班,“老板都没走,我们怎么好意思先走呢?”在某企业上班的小张说,他们的老板非常提倡苦干,大伙每天都要跟着加班,“晚上八点不算晚,九点十点回家也正常。”

  “回到家,都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啊?”谈及空余时间看书,小张一脸无奈。

  时间用来休闲健身娱乐

  “看书并不能带来直接利益,宁可把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或健身。”——这是市民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

  “业余时间一般用来打球、K歌、麻将,周末时喜欢和几个车友出门自驾游,哪还有空看书。”32岁的罗小林是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休闲娱乐及健身,他本人对这种生活状态也十分满意。

  “我的课余时间一般都是在宿舍里上网,偶尔也出去逛街,基本上没时间看书。一年之中看书最多的时候就是临近考试的那段时间。”就读于龙岩学院的二年级学生黄丹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同学很少对文学名著感兴趣,在她看来,大家都有些浮躁,没有人愿意拿出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读本好书。

  家中看书:烦事太多 难以静心

  都说开卷有益,但是烦心事太多,开卷不易!在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年轻市民在生活中被许多琐事、烦事牵绊,难以静心读书。

  “刚工作时,自己还会每晚花一两小时翻翻书,但自从结婚生子后,生活琐事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根本难以静心看书。”在市直某单位工作的陈女士今年30岁,有个3岁大的女儿,她告诉记者,家中大小事情都要操心,除了照顾孩子还得做家务,有时还得加班,基本没有时间看书。“有时想翻翻书吧,还没看几页孩子就开始闹了,哪儿静得下心?”陈小姐无奈地说。

  记得新婚装修房子时,为勉励自己把握青春的尾巴多读些书,陈小姐和她丈夫特意在书房里打了一面墙的大书架,约定即使再忙,每晚也要翻书。“结果没坚持一个星期,就双双毁约。”陈小姐无奈地表示,随着工作岗位的调整,现在加班越来越多,每天回去后还得忙家务,一收拾完就懒得动了,而老公宁愿打游戏也不看书。

  路上看书:颠簸伤眼

  “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是玩手机?没有人看书!”这是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写在《不阅读的中国人》文中的一句话。

  5年前,还常看到在公交车上利用坐车时间看书的人们。短短几年,在公交车站等车,吃饭,甚至是在过马路时,看到的却大部分是盯着手机目不转睛的人们。他们之中,有些人有重要事情需要通过手机交流,但更多的却是一种习惯。

  “就只有20分钟的时间,也看不了什么书,还不如和小伙伴们聊聊天”“汽车比较颠簸,看书的话容易头晕,太过伤眼”“网络小说的内容都挺精彩,直接用电子书看不用钱,省时又方便,拿书看太麻烦了”……20日,记者在龙岩7路车上随机采访了几名乘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专注地看着手机屏幕,记者问及会否选择在车上看书时,他们各有说法。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3-12-10武平县启动2013年全民读书月活动
  • 2013-11-27魏咏柏:古人善读书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