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奇葩流传千年 古老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图) 2013-05-31 15:38 朱淇齐 戴晓晖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
神话剧《水漫金山》、《火焰山》、首部木偶喜剧《钦差大臣》,小戏《驯猴》、《钟馗醉酒》、《狮子舞》……提起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许多观众会为它那“宛若真人”、“不异于生”的表演而赞叹不已。 |
提线木偶戏《赵氏孤儿》 流传千年的傀儡戏 提线木偶戏的另一个名字叫傀儡戏,是用16至30余条丝线拉动木偶身体的各个部位,配以表演者唱词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戏剧种类,多在喜庆节日上演,用以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或来年风调雨顺。 据泉州木偶剧团的老艺人介绍,提线木偶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稀有剧种,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的大军四面围住,冒顿之妻瘀氏带领强兵驻扎在平城一面,等待时机攻城。一个多月后,平城的汉军粮草吃尽,又无援军解救,孤城危在旦夕,刘邦心急如焚。护军中尉陈平查访得知,冒顿是个好色之徒,瘀氏妒忌心重,经常醋海兴波。于是,陈平令工匠制作了很多木偶美女,再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中孔穴之处走动,手舞足蹈。木偶美女绰约多姿,瘀氏误以为城里美女如云,担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平城之围遂解。刘邦登基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人等称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到了唐朝,活泼有趣的傀儡戏更是在民间广受欢迎,成为当时两大代表性戏曲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从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以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传播。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泉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以“时新”、“德成”、“和平”三个著名民间傀儡戏班为基础,邀集市区及乡间18位名艺师,创建了“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随即,又组织了以中青年傀儡戏艺师为主的“泉州市木偶艺术剧团”。1954年底,由“实验”、“艺术”两团合并成立“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1974年重新命名为“泉州市木偶剧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