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35年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满人克兴额委任为福建汀州知府的军机处档案
东南快报讯(记者余少林/文通讯员蒋滨建/图)清朝时期,龙岩曾是闽台防卫体系的后方阵地,为闽台班兵补充兵源。近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乐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蒋滨建收集到台北故宫藏有的清代汀州防卫史料650多份。这些故宫权威史料揭示了闽西汀州为闽台海防做出的重要贡献,填补了闽西清代驻军防卫史料的空白。
汀州地处闽赣边陲要冲,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此次史料涉及到从顺治9年至光绪29年251年间的历史,内容有对汀州官员的奖励赏赐、任命及处置,还有总兵官进京陛见、校阅官兵骑射、搜捕余匪、赴台征战、战船建造、护送琉球贡使等。其中顺治、乾隆、嘉庆皇帝对汀州总兵官的任命及防卫要求的上谕8份。
“这些史料见证了汀州为闽台班兵提供兵源的历史。”蒋滨建介绍。
“从这些史料,也能了解到闽西汀州为闽台海防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也填补了闽西清代驻军防卫史料的空白。”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徐心希说,闽台海疆防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闽台班兵起初多为漳泉、海坛、南澳等地兵源,但后来客家人成了闽台班兵扩大兵源的重要渠道。客家人有过迁徙的历史,也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其素质很适合闽台海防征战,清政府对此予以认同,因此大量使用内陆官兵。在官员的配置交流使用机制上,清廷费尽心机,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内陆官员派上前线,充当水师征战,其部署与安排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打破在海防地区征集兵源的常规惯例,凸显汀州在闽台海防中的重要贡献,是出乎意外的发现。”
蒋滨建说,福建是清代海防的前沿阵地,康熙朝开始,为守卫台湾,清廷实行班兵换防制度,从闽省各地抽派兵源前往台湾驻防,漳州、汀州、建宁、福宁、海坛、金门六镇,福州、兴化、延平、闽安、邵武五协的58营中抽拨更戍入台。
福建在清治台期间有70次调防换班,累计有70万福建青壮年赴台戍防,为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做出大贡献,这永远铭刻在海峡两岸的历史丰碑上。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