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一座古城三名齐盛 莆田路名曾历一夕改又一夕复
http://wmf.fjsen.com 2012-08-21 08:43  黄凌燕 缪星象 马俊杰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俗称换雅称地名办“正名”

1999年莆田市地名规范化之后,按照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原则,在专用名“大路”之后加上通用名“街”字,像马巷街、后巷街都是这种情况。

滨海路是涵江卖渔产品一条街,滨海路111号的水产店老板张声春说,这条街解放前就有了,因为前面就是滩涂,以前都叫“海岺前”。当时生意红火的时候,船来船往,小小的码头非常拥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滩涂一边建起新房子,这条路也改名叫滨海路。老张说:“‘海岺前’听起来土里土气,‘滨海路’就洋气多了。”

市民政局地名办表示,道路的命名是很严肃的事情,一般都尊重历史,不会轻易变动。人们觉得地名变了,可能是有些俗称、别称随时间流逝被人们忘记了。比如,梅园东路附近的后巷以前的路口有一座红色的牌坊,当地居民就管这里叫“红柱子”,又因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农村居民都会到这里买东西,人们又俗称这里为“农民街”。

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之后,因为衙后路和后巷连成一条路,都称衙后路。卖水果店的郑老板说,地名更改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习惯,现在很多老房子前面还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已经停用的红牌写着后街,新的蓝色牌子写着衙后街,成了地名变迁的最好证明。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