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怀念那个活在"网"里的人 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
http://wmf.fjsen.com 2012-07-13 15:26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温谦雅善 大义凛然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回放到100多年以前吧。

凭借建造东岳庙戏台而雏鹰初啼的王益顺,继续着他的撒“网”之旅。他先是应聘到厦门户部埕黄氏宗祠建“蜘蛛结网”亭一座。这座亭子建成后,他驰誉鹭岛了。1904年,王益顺到金门后浦兴建金城王氏宗祠及陈氏宗祠,7年后完工才回乡。

1919年,王益顺接受台湾巨商辜显荣(辜振甫之父)聘请,率侄儿王树发等10多人(有石雕、泥水、细木、彩绘等匠师)进入台湾,在宝岛大显身手。由于王益顺为人温谦雅善,从不亏待工匠,所以他们在台湾合作长达十几年之久,也掀开上世纪20年代台湾庙宇竞筑运动的序幕。

在建造艋舯龙山寺时,由于王益顺将斗拱、藻井与天花板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多种新型建筑技巧,无论是木结构技巧或形制,藻井、平闱及网目的做法,都是首开先河,刷新了台湾寺庙的传统风格。因此艋舯龙山寺成为王益顺在台湾的代表作,并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之宝”,引起了全世界建筑学界的重视。

在兴建龙山寺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台湾仍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日本当事者召见王益顺,见他平民打扮,其貌不扬,颇为轻视他。等到王益顺上交设计图时,日本人一见图样绘制精细,构筑雄伟,便心怀狐疑,问:“谁画的?”王益顺不屑地白了日本人一眼:“还能谁画?自己画的!”说罢,当场撕毁图纸,执笔重画。看到王益顺竟能仅凭记忆力,现场就绘出复杂的设计图纸,日本当事者惊叹不已,再也不敢小瞧这位中国人了。

珍品长存 沟通闽台

1928年,厦门南普陀建八卦亭,王益顺邀一泥水匠师同往。工程基本完成时,他因病返乡,余下藻井的部分安装任务,由其高徒王水良续建。1929年,王益顺在故里病逝。南普陀八卦亭完工后,在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了“工程师王益顺”字样,以示缅怀。

王益顺一生勤奋,精心钻研。他的建筑技艺,全面地继承了我国的传统营造法式,吸收了泉州、厦门等闽南建筑的精华,又有很多创新,而且还注意学习接受西方知识,大胆汲取和引进了洋楼建筑的海外装饰元素,由此形成被学术界称为“溪底派”的独特建筑艺术流派。台湾现存有王益顺的手稿《大图册》和《台北孔子庙设计图》,都是极珍贵的史料。

据李乾朗编撰的《台湾建筑阅览》介绍,王益顺在台湾各地建造了几座大庙,每座皆运用了一些特殊技巧,展现出他擅长的几种技术。例如台北孔庙的大成殿使用斜拱;新竹城隍庙采用减柱法;鹿港天后宫前殿的藻井增加吊筒装饰;南鲲鯓代天府采用圆形藻井,做工精致,形式华丽。

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国琳先生称,王益顺在台湾主建了台北艋舯龙山寺、南鲲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庙等5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对台湾的寺庙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王益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来自泉州的建材,因而这些台湾建筑实际上流淌着祖国大陆的血液。这5座建筑,是海峡两岸建筑文化同源、闽台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有力证据。

如今,王益顺首创的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在泉州已经随处可见了,“溪底派”建筑在很长时间里,也一直是闽南古建的潮流之选。当年那位坐在“井”下,构思一张巨“网”的人,留给这世间一种连文学、戏剧都无法传达的永恒之感,同时,他也“网”住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