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握核心的精英文化
“协调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键,是把握好三坊七巷的核心价值。”福建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岗峰说。
王岗峰认为,在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近代名人的聚集区”的三坊七巷,精英文化是主导文化。“这里的豪门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出现许多名门世家。文儒坊的叶观国家族‘五世十二进士八翰林’;林翰世家‘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明代仅此一家。这里浓缩了中国近代史,亦凝聚着福州文化的精华。”
然而,三坊七巷对精英文化的挖掘还有待时日。“能够把三坊七巷整体保护和修复起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遗憾的是,海军司令蓝建枢故居成了闽都民俗展览馆,凤池书院的林星章进士故居成了古家具展览馆,世代翰林的进士叶在琦的故居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上述做法作为权宜之计可以理解,因为名人及其故居研究还相对落后。但长久之计,应把展览馆移到非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展示内容应与名人有关。对此,三坊七巷管委会也是认同的。”王岗峰直言。
专家们认为,应该尽可能依照《三坊七巷宣言》“尊重并保护其原生态建筑风格,从而保证城市文化的真实性、多样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把历史上尤其明、清原生态建筑风格和当时生活原貌、风俗尽可能还原、统一起来。
历史上的南后街是以文化用品、古旧书店为主的一条街。清中叶以后,街上仅仅古旧书店就有20多家。还有笔墨庄、裱褙店、寿山石雕店、脱胎漆器店、文物古董店、传统硬木家具店、生漆店、花灯店等等,盛况堪与北京琉璃厂比肩。“现在,南后街仅一家裱褙店,而书店还是亏损的。饮食店、食杂店、茶叶店倒有30多家,还有星巴克、肯德基,有点像是文化杂交的商业街。”福州市社科联主席、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林山建议,三坊七巷应适当增加古旧书店和刻印、笔墨、裱褙、古字画店等,缩减餐饮业和低端手工艺店,体现闽都文化街特色风貌。
专家们认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开发效益远远高于当前的经济价值,而且会持续增值。应以展示自身文化及社会贡献为己任,以最高的文化价值,为整个福州、福建谋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历史如何延续?
“历史得到延续才是文化。我们一直努力让三坊七巷延续真实性和完整性,希望保有活态的文化遗产。”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
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自指导,将《福州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普通的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成文保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层次,实现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飞跃,被誉为是按照国务院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进行的首次尝试。同时,还邀请名城保护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王景慧等,全方位指导保护修复。
开发方案经反复论证,注重整体保护,以政府为主导,从社会效益出发,对文保建筑实施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修复。林聪彝故居的梁柱被白蚁蛀空,便不露痕迹地墩接;为保护古榕的气根,特意腾挪近旁的假山;狴犴挂像散佚已久,找来林氏后裔和原住民,点滴回忆、还原。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修复工程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三坊七巷也力造文化氛围。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纷纷在此设立创作基地,越来越多艺术家、民间文艺家落地生根。
打造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的闽文化窗口,让游客体验人文、消费文化,是三坊七巷的目标。2009年南后街刚开街时,沿街店面无人承租,门市萧条,许多商家持观望态度,但管委会并没有降低准入标准,而是组织民俗活动吸引商家。近几年,省、市已累计投入40多亿元,但仍面临巨大资金压力。为化解资金瓶颈,管委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不仅与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文物总店、福建非遗中心等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还利用民间资金开辟各类展馆。如今,三坊七巷商业格局比重为60.33%,招商项目以文化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商业类(工艺产品、旅游产品、服务产品、娱乐产品)、综合类(文化+商业)为主。收入主要来自门票、房产租赁等,而支出则主要包括建筑维护、管理开支和公益活动等,收支基本持平。目前,三坊七巷的净产值超过30亿元。
南后街是否该还原成历史上原汁原味的文化街?林矗认为不现实,“明清时代,这里是士大夫和科举学子聚集地,文化需求旺盛。而现在,有几个人会来这里裱书画、淘古书?”他表示,今后要不断推出适合现代消费的文化业态。
“经营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能消费的物化文化,和坐而论道的理论文化截然不同!商业和文化怎么平衡,我们一直在上下求索。”林矗真诚呼吁社会各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建言”。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