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敢相自幼酷爱艺术,13岁小学毕业后,就拜师学习木偶表演。文革时剧团解散后,参加大队毛宣队,当过编剧,参演歌舞、小品节目,编写了大量的表演节目及宣传材料,曾将小人书《三八线上》改编成芗剧剧目,被漳州芗剧院评为“编导奖”。
这个剧团前身,是民国初期已蜚声木偶界的梅林“正陞堂木偶班”。文革期间,剧团解散,至1980年8月恢复,改称现名至今。如今随着南靖土楼的旅游开发,这个木偶剧团也成为南靖土楼景区的一个重要旅游品牌。
“我现在一年要演出200多场,”魏敢相说,很多时候都是在龙岩演出,前段时间在龙岩新罗区适中镇连续演了100多场,而去永定县的频率则更高,“下个月马上又要去永定陈东乡演出了。”
【追溯】唱腔虽不同却同根同源
闽西木偶汉剧调 漳州木偶芗剧调
李明卿介绍,连城客家木偶戏的特色,在于融合浙江、江西的提线技法,结合当地流传的闽西唱腔和民间小调,有完整乐队伴奏的板腔式。线线连偶,十指绝艺。偶人身上的命根线、背线、左右腕线、脚线、肚线、腰线等长达0.5至1米,连线数量根据情节表演需要有16至36根不等,加上服饰道具,轻则2公斤,重则超过5公斤。一个剧本表演下来,大约要3个小时左右,师傅们只得等到剧目情节更换时,才能得到片刻休息,连续提线半个小时以上是常事。
连城客家木偶戏是闽西提线木偶的一分子,实际上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闽西的木偶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派系特点。龙岩市剧目创作室退休干部王远廷曾总结说,闽西的木偶戏剧目戏文、曲调和闽西汉剧大致相同,后来加入了山歌调。戏中的丑角和有些小杂剧,则常讲客家话,唱山歌或民间小调,如《拆字歌》、《虚玄歌》等。只是丑行道白、对白风格不同,讲的客家方言,含有笑话、双关歇后语,有时即兴创白、使人捧腹大笑。
对照闽西提线木偶,魏敢相称从偶人的外形上看,漳州提线木偶与闽西提线木偶差别不大。漳州提线木偶人物一般有32尊且配备狮、虎等造型动物。木偶身高通常0.6米左右,其构造为头像、手、足系木质雕刻、身躯之胸腹由“篾笼”裹布。木偶右手是可以开合握物的“文手”,左手是握拳式的“武手”。操纵丝板用竹做的,操丝线12条左右,最多有16至18条。
不过一旦开始表演就知道区别了。魏敢相说,南靖现在的10几个木偶剧团,唱的都是歌仔戏的调,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
由江浙传入闽西 自闽西传往漳州
在陈侨森、李林昌合著的《漳州掌故》中,两人对漳州的木偶戏源流,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们指出,现在漳州一带流行的木偶有提线、手掌、铁夹三种木偶戏。
提线木偶从闽西传入,始于明,兴于清,流行于市区、平和、南靖、漳浦、云霄一带。“南靖的龙贵华堂民初从永定坎市迁来,班主蔡秀卿是演傀儡戏世家,1950年改名九龙华堂”。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