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寻找春天的福州评话
http://wmf.fjsen.com 2012-06-19 08:28  关建东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观众变了,评话没跟上

回忆起评话风行福州的场面,身为评话编剧的黄宗沂自豪感十足——

那时候,福州城乡只要有人烟所在,就能听到评话的铙钹声,爱好文艺的乡亲,都会哼上几句评话序头,说上几段评话故事。一场表演下来,听众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上千人,特别是名家演出,邻村的群众都会从三五里外赶来,跟赶集似的热闹。那时候,协会有创作组、每月有书会,老演员看家书少则一二十本,多则三五十本,每逢重大节日,评话艺人倾巢而出,散布在乡村各个角落。

当年如此繁荣的福州评话,为何如今却遭遇如此尴尬?

“评话先生越来越老,书本越讲越旧,书价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小,听众越来越少。” 20多年前,鼓楼区曲艺团团长、评话名家王东晞先生就曾这样概括福州评话。用来形容当下的局面,仍然再合适不过。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群众文化娱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起来,观众的眼界开阔了,但是福州评话艺术的前进步伐太慢。”徐鹤苹分析,“老的表演艺术家一个个都离开了,新的人才却很少。福州的曲艺培养机构太少了,评话艺术人才非常不够,书目也在减少。”

听众断代,是福州评话式微的症结所在。有演员坦言,现时讲书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听众少,少到只有七八人。东家为了招揽听众,发糖果、香烟、八宝粥,即使这样,听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

“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普遍提高了,但评话书本却存在格式陈旧、内容陈旧、人物陈旧、语言陈旧的现象,听众注定只有老人,注定一天比一天少。中青年有太多的娱乐,不愿往老人堆里扎,小孩讲普通话,听不懂评话。这一拨老人走了,新一拨老人还会听评话吗?”黄宗沂说。

后继无人,是评话几十年来始终面临的危机。评话和演员都是在演出市场中孕育成长的,市场不景气,便很难招来新人,即使招来了,没有发展前景,也很难留得住。继承成问题,发展则更难。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