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文化·拾遗 “最后”的书场
http://wmf.fjsen.com 2012-02-28 09:5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三)

福州评话可以上溯到宋代,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我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素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景光说,政府这两年是真重视抢救这门艺术,花了不少钱在培养评话艺术接班人上,还开了专门的曲艺班,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光有好师傅教,没用,学了没地儿讲,还怎么提高呢?”在他看来,这是门必须不断实践才能提高的艺术。

每次在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钟头,一本书讲那么长时间,难免有精彩的也有平淡的,“观众爱听就听,不爱听就睡,就干点别的,太正常了,人家来这里就是来放松的”。张景光说,对说书人来说,提高自身的水平尤为关键,“有时候在台上,看着底下观众的反应,突然灵感就来了呢。”

前两年,乌山下的八旗会馆开始有不定时的免费评话演出。今年,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更首度推出了评话艺术展演季,一时间,评话艺术似乎再掀热潮。

“但在台下坐着哪有在这里躺着听适意啊。”郑本良说,从他孩童时的记忆开始,评话书场就是玉叶书场这个样子的。而且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听评话的地方了,有的老朋友早上就提前过来,聚在一块聊聊天。

叶瑞春有个持续了数年的担心。“早听说这里快拆迁了,再找个地方,租金都付不起,到时候恐怕只能关门了。”

玉叶书场墙上,数年前张贴的“抢救和保护福州评话任重道远”的标语,已经发黄破损。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