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文化·拾遗 “最后”的书场
http://wmf.fjsen.com 2012-02-28 09:5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书场是一间租来的旧锯木厂车间,没经过任何的装修。

(二)

碰上感兴趣的剧目,书场管理者叶瑞春就跟听众一起,躺在台下听一出。已经77岁的他年轻时就爱听评话,退休了却发现没地方听了,就在2004年开办了这个书场。原来开在文化宫,后来文化宫拆了就搬到了现在这个闲置的木工厂。这里是他以前工作的地方,跟领导协商后,用很便宜的价格租了下来。

200余平方米的地方,屋顶下方加垫了一层塑料膜,墙壁经过简单的粉刷,除了屋子前方正中一张数平方米的说书台,其余空间基本被百来张竹制躺椅占满。天冷了,一些躺椅上还加上个沙发垫。尽管如此,这里陈旧简陋依然。

记者去采访的那天正下着雨,书场里的听众只有40名左右,但叶瑞春说,天好的时候,几乎能满座。他的场子里,办了70元月票的,就有40人左右,单次3.5元的票价,也很实惠。现在书场的经营不亏本,但除去租金、水电费、管理费等,也赚不了几个钱,“我就图大家跟我一样,有个聊天听书的去处嘛。”叶瑞春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挺开心。

来这里听评话的也不只是住在附近的老人,远从新店特地过来的都有,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了。因为这里,一度是福州最后的说书场。

说书先生张景光今年73岁了,他至今还记得年轻时,特别是“文革”结束以后评话艺术的全盛时期:全福州几十个书场,白天讲了晚上讲,一场评话300张票,开讲前半个小时就卖完。“那个时候大家没别的娱乐,老人小孩甚至年轻女孩子都爱听。”而且那时候福州讲评话人也多,有500多人,现在只剩下30多人,年纪都在50岁以上。张景光说,自己现在还在讲,也不是为了钱,来这里一次,也就几十元的报酬,“让大家笑一笑再回去,多好。”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