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内的安稳生活吸引来不少中原名士
徐所长说,罗城建立时,恰逢中原地区战乱偏安东南沿海的福州城,此时成为避乱的“桃花源”,再加上罗城建立后,王审知采取招贤的政策,吸引来不少中原名士文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韩偓。
李商隐有句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里的“雏凤”指的就是韩偓。他十岁就能作诗,他的父亲与李商隐是好友。在一次为送别李商隐而举办的宴会上,十岁的韩偓即席赋诗,满座皆惊。所以李商隐写下这句送给韩偓。
这样一位名士,唐末官至翰林学士,在军阀朱全忠控制朝廷之后,被放逐南方。可怜他一介文人,在战乱时代谁都不把他当回事。最后来投靠王审知,被待为上宾。
此例一开,很多中原文人都来投奔王审知。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避乱入闽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等。对于这样的现象,《十国春秋》用“唐衣冠卿士跋涉来奔”做了总结。
文人的入闽,首先带来的是福州地区诗文的进步,近代福州诗人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宋代福建才子辈出得益于唐末时期打下的基础
正如陈衍所说,罗城内发生的这些改变,并不仅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尤其对宋代学子影响颇深。
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认为,“四门学”的设立,影响到了宋朝,福州地区不仅开办官学,甚至私学开始兴盛,有“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巷南巷北读书声”的记载,还吸引了朱熹来讲学。
王亚青老师分析,中原文人的入闽,带来了福建诗风的兴盛。到了宋代,福建省内诞生了两位重要的文学家:杨亿、柳永。他们一个是宋代声势最盛的“西昆体”重要代表作家,另一个则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的格局。
对于诗风如何影响到后世?他则举了个例子,现在脍炙人口的宋朝林逋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实际上是改编自南唐时期,福建建阳文人江为所写的一句联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对于这种文化上的传承,王亚青老师解释,当时的罗城是全国最坚固的城墙,保住了中原地区流传来的文化火种,在闽地薪火相传,直到宋朝最为闪亮。本文借鉴了徐晓望主编的《福建通史》
本报记者刘晓霞/文刘兴/图
责任编辑:陈楠 |